標籤彙整: 哲學

所有名詞皆為代名詞

引用自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興趣就文意解釋者請自行搜尋。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萬物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所有稱呼名詞,皆是人類為了方便溝通,而「強制」加諸於萬物之上。
有名,萬物之母。萬物有了名字後溝通便沒了障礙,萬物得以化生。

所有名詞皆為代名詞,人類並沒有經過萬物同意而稱呼,故稱為「強制」,雖無名,卻才是本質。

一開始,萬物叫什麼呢?
相信許多人小時候常會好奇,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這樣,而不是那樣。如同這般道理,我稱樹為「樹」,是大家皆可理解的,但若稱樹為「草」,名詞變亂了序,但萬物卻還是不變,人類常自以為聰明,以為有能力去命名萬物,其實在稱呼名詞的同時,應抱持著一種尊敬的心態,「樹啊,請允許我稱呼你為樹。」這樣的道理。看似愚蠢,但人類若連這點都不自知,又有何資格對萬物來命名呢?

世無相等

結論:世界上沒有相等的任何人事物。世無相等

如果有兩塊金屬,是不太可能發生一樣重的事情,也就是沒有任何的誤差,但是若是連金屬分子都一樣多呢,曾經卡在這部份很久。
事實上,「相等」包含的意義是,兩種物質所存在的時間空間不同。
但是既然已經分出是兩種物質了,那就註定這是不同的東西。
如果是兩個相同的碳原子,或許有可能重量一樣,但是所存在的空間當然不同,存在的時間也不一樣,這是一定的(以此宇宙的觀點)。
或許可能有另一個宇宙,在那邊兩者物體可以重疊,時間也可以重疊,那麼或許真的會發生相等的情況,但,那是另一個世界了,所以結論為世無相等。

這篇文章以及多重宇宙、每個宇宙有各自物理定律的說法是我在2006.12.25提出來的,在近期的科學人雜誌也有相關的「平行宇宙」的文章,印證了我的想法,因此也在此提出。

理由藉口

理由藉口的爭論戰。
首先根據辭海:
「理由」:事物存在或發生的根本原因。
「藉口」:推託之詞。

許多人常會把理由和藉口弄混,其實是不同的。
白化依一點解釋,理由是本來就存在的,看到「根本」兩個字,而藉口是人(或說是生命有機體)創造出來的,看到「推託」兩個字。
當然在本質上有可能兩個詞指的是相同東西,但是目的(或說是存在的價值)不同,就有可能從理由變成藉口。

舉個例子,「為什麼遲到?」「因為塞車。」這時候塞車可以算是遲到的理由也算是藉口,因為這可能是根本的原因之一,但卻同時被用來解釋。
但,「遲到,去罰站。」「因為塞車。」這時就是藉口,因為「塞車」被用來「推託」「罰站」。
目前還沒想到又什麼例子是理由不是藉口的?或許是藉口聽多了吧,新新人類只會講藉口而忘了理由了…有想到的請告知我再補充。

這篇是在2006.12.22看到一本書上的一句話:「你可以有一千萬個理由,但不可以有一個藉口」,我就去查理由和藉口的分別,而產生的靈感。

活著的目標

這是從舊文2006.12.11中整理出來的,再加上一些補充。

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尤其是在摸索時。
我在2007年看到一本書《欲望解剖室》,裡面的觀點也呼應了我的想法,因此在此舉出來。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找,推,《欲望解剖室》時報出版,威廉爾凡著。

活著的人就是為了達成目標,活著時沒有目標的人稱為「廢人」(這基本上沒有含有貶意,但常被解釋成貶意詞,不予置評)。也就是說,沒有了目標的人就是活著沒有意義的人。
舉個例子,貝多芬,認為他無法做出更好的曲子而舉槍自盡,這就被認為是達成目標後的結束人生。

但是看到這邊的人,如果你並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目標、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別急著想自殺。
人就是喜歡合理化的動物,當然囉,只不過是防衛機制的一種。
不知道自己的目標的人,就設個目標:找出自己的目標。
當然要嚴格的說起來,這或許是個沒有意義的目標,因為要找出自己目標的人表示自己沒有目標的活著,既然沒有目標的活著為什麼還會有找出活著的目標這個目標,所以產生矛盾,意為為了找出自己的目標而活著沒有意義,但是人是擅長合理化的動物,我相信還是有人能合理化的,所以就不做無意義的辯論了。
只是要告訴所有人,在你沒有找到目標前要自殺,我並不反對,但是也可以選擇堅強的活著是吧?也許你選擇要自殺,從50樓跳下去,到40樓時開始思考自己的目標,到10樓想到活著的目標,那也於事無補,不如活著想是吧?

這不是勸你自殺的文章,請不要檢舉我。

一切的混亂都是人引起的,逃避自我

首先,這是從我舊的奇摩部落格整理出來的,那是在我2006.11.19到2006.11.23之間的文章,共五篇,所有觀點都沒有變,只是重整,解釋的更完整。

重點:「一切的混亂都是人引起的。」
定義部份:
「一切」指所有的人、事、物,一切的一切切。
「混亂」指所有雜亂沒有條理的人、事、物。

但是,如果避開人群,或是說避開人,那有辦法避開混亂嗎?
答案是不能,可能大家的直覺反應也都是如此,為什麼?
因為自己就是人,要逃避混亂,也就是得逃避自我

以上是舊文整理,以下是新的補充。

所謂「逃避自我」,是現代人時常發生的,尤其是在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身上更可以看見。
無法面對自己、對自己做的事沒有自信、太過於迷戀自己的所作所為、認為自己的行為皆是正確的、排斥拍照或討厭看到自己的照片..等。
會產生這種「逃避」的心態,基本上也就是為了「遠離混亂」,但有可能真的就這樣遠離嗎?自我是沒辦法排斥的,或許有些未知的辦法,但就算消除了自我,難道剩餘的人格是完整的嗎?難道剩餘的人格不會產生更多的混亂嗎?
也許,人註定是要活在混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