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功能之激發

有種說法:古代人類有特異功能,是為了避開危險。個人認為其實那並不特異,只是現代人已退化罷了,因為人的安全需求愈來愈容易滿足,在危險之上的注意力也更加的不足夠,這同時也是近年社會意外發生率不斷提高的原因之一。

但此種說法似乎違法達爾文的天演論而接近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事實不然,在現代社會中,有極佳特異功能者只會被認為異類,人類會演化成如今必有其道理,據推測,太過於強大的感應能力,對逃避危險並不有益,甚至於有害,人類便逐漸演化成特異功能減少的原始樣子,在此同時,人類學會用火,安全需求大大被滿足,感應能力也更不需要,便逐漸退化掉而成歷史。

至於有出現過的特異功能,舉例來說:有人可隔空移動物品,或許再過去這種能力被用來移動危險的事物。有人可以騰空浮起,對逃避危險也頗有幫助。
若以人文觀點來講,心眼等相關讀心術名詞,以白話解釋,就是可看透人心的讀心術,在古代紛紛擾擾的人類社會中,爾虞我詐自然是產生此特異功能最好的環境。

在現代人類中,雖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展現出特異功能,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都還是有的,應可藉由某種管道的刺激而展現出來,也許是要在極危險的環境,或必須從小於佈滿危險處成長,一但人類可找出激發潛能之管道,人類應可製造更大的突破超越工業革命,將為人類歷史的一大轉捩點。

注意集中處反映慾望

安全匱乏者,擅長察覺危險;喜好自然者,常聽到鳥叫聲;追求錢財者,常聽到掉錢聲;渴望愛情者,容易感應異性目光。

要察覺一個人想要什麼,先觀察他常注意到的東西是什麼。想要對事物的敏感度增加,先開始去在意那件事物。意即為注意集中處反映慾望

若你時常注意某一位異性,很可能在不久之後便有可能會愛上他,就是如此道理,這已牽扯到另一個實驗,暫且不提。因此,若在分手後想忘了另一個人,你便不可時常去注意到他,相對道理。

宗教足以改變求生信念?

佛教創始於西元前8世紀,印度教西元前6世紀,基督教西元元年,伊斯蘭教西元七世紀。
此為世界前四大宗教,信仰人口極多,若只已有傳誦至今的宗教來看,西元前八世紀最早,至今二十一世紀,前四大宗教全在前八至二十一這約3000年間的前1500年(前八至七),便發展出了四大宗教,以人類歷史如此短的時間,為何在伊斯蘭教出現後的14世紀間未出現更繁盛的宗教信仰?

清末發生於中國的義和團事變,是何種力量使拳民認為自己刀槍不入,足以和外國新式武器對抗而引發八國聯軍?如此無法相信之宗教竟可使信仰者能奮不顧生,去挑戰已理智無法諒解之事?
11至13中世紀間的十字軍東征,又是何種力量使基督教徒可奮不顧生前往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第二次慘敗後竟還有動力繼續前進而製造了八次東征,宗教真有如此強大之力足以改變求生信念?
又試想2003年發生於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回教徒竟一改平時和平觀念,而願意劫機犧牲多人性命,只為引起世人關注,想讓原屬於阿拉伯人的聖地回到領土中?

宗教信仰?

根據本我、自我、超我之人格理論,我推測宗教應是可改變本我(代表求生意念及生理需求),增加超我(理想、社會道德標準..)影響人之行為,簡單來說,宗教為一降低本我影響力而提高超我之理念。

至於如何辦到..思考中…

在某處有能量轉換為質量

根據E=MC平方,質能可以互換。

全宇宙觀點:
世界上恆星進行核融合及人類使用核分裂發電皆是在消耗世界上的質量,根據能量不滅,能量並不會無端損失,只轉換成熱能散失,那麼所有散失的熱能又散失何方?
宇宙至少一百億年歲月,質量還未損失完,能量又不斷在散失,故我推測,在某處有能量轉換為質量,意為E=MC平方為一可逆反應。

試著證明:假設質量可轉換為能量,能量不可轉換為質量。那麼所有質量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不論宇宙是否有足夠時間始質量消耗完畢),能量將會充斥於整個宇宙,宇宙也將成未一純粹充斥能量的空間,這使得能量已無存在意義。意謂所有物質終將消失。
從此推論可推測,所謂宇宙誕生前的一團火球只是「能量」,從此之後質量開始轉為能量(正反應),能量同時又變回質量(逆反應),在宇宙誕生前期,正反應極大於逆反應。在轉換為能量的同時,熱能向外逸失,使宇宙不斷膨脹,產生「空間」。

針對宇宙後期會開始收縮或繼續無限膨脹之理論:在宇宙後期此反應因空間不斷增大,能量的結合將會減少,正反應減少,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轉換後的質量會不斷集中結合,至後期因密度過低的能量,逆反應速率將急遽增加,能量轉換為質量的速率遠大於質量轉換為能量的速率,質量不斷集中、能量不斷減少將使得空間隨著變化而縮小,至最後期,將會形成一無空間可言的「質量」,又瞬間轉為能量回到宇宙誕生之初。故我認為宇宙是會縮小而不是無限膨脹。

在下淺見,純粹用國中生所學到知識判斷推測,無法確保其正確性及參考價值,若有任何想法及意見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20100808
在《牛頓》雜誌第34號第44.45頁提到了部分幾乎相同的概念。
以下為引用:「宇宙之始,並沒有任何可稱為物質的東西]。根據目前所瞭解的理論推測,當時的宇宙只是真空,充滿了不明身分的能量。該能量讓宇宙以急遽的速度膨脹,這就是所謂的『暴漲』。但是,暴漲突然結束了。而在此之前讓宇宙急速膨脹的能量,因為E=mc^2而轉換為質量的型態。就這樣,宇宙中誕生了物質。這就是宇宙最早發生的事件,亦即『大霹靂』。如此所產生的物質就是恆星、地球和我們的身體等等。現在連我們從哪裡來,都可以用愛因斯坦的關係是來說明。」

為什麼總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20140223
        原文是6年前打的,最近閱讀了《自私的基因》一書後已完全可以從演化觀點解釋,我在原文只大略提到了演化與生殖器上的解釋,原文保留於後。

        演化最初的有性生殖,是從同型配子開始的,也就是兩個一樣的的精子和卵子(事實上,根本無法區分)。而這兩方都會提供等量的基因到新個體中,也貢獻了相同數量的養分。
        這時若有一個配子因為突變而變得較大,它便有可能散布開來,因為他擁有的養分更多,具有演化上的優勢,新個體會有一個好的開始。然而當配子演化的越來越大,對於自私自利的小配子也產生了好處,他們可以不攜帶養分,只帶著一半的基因與另一個有養分的大配子結合。但小配子必須保證自己能夠找到和特別大的配子結合,因此小配子變得特別會動,能夠到目的地尋找自己能剝削的對象。
        能生產小且移動快速的配子的個體,它的好處就是能製造大量的配子,也可能有較多的孩子,而這是天擇偏愛的。但也可能有另一種的策略,一種大量投資、誠實的策略,它能穩定的生產少量的孩子,也讓自私自利的剝削者有了出路,而大小中等則是不穩定的策略。因此剝削者變得越來越小,且機動性越高,誠實者變得越來越大,以補償剝削者的投資,但他們不會動,因為他總是被剝削者主動追求。
        誠實者都寧愛和另一個誠實者融合,但是將剝削者拒於誠實者門外的力量,和剝削者逃避責任的力量比起來,前者顯然要無力多了。因為剝削者有較多配子可以損失,也因此贏得了演化的戰爭。對於誠實者來說的好處就是,在剝削者間的互相競爭,反而成了替誠實著篩選掉基因不良者的過程。
        結局是,誠實者成為卵,剝削者成為精子。

        這並不直接造成生理上的差異,但生理上的差異對其繁殖方式有直接的好處,因此也是演化上的結果。然而要從上述完美推論到為什麼是男追女就變得有些困難。但可以大致理解為「男性就是剝削者(精子)的化身,而女性便是誠實者的化身。」雖然代表演化機制的是我們的生殖系統,但我們的存在也可以化約成生殖系統的工具,而可以反抗天擇產生的這樣機制唯一的東西便是人性,也就是大腦意識。
        於是男性代表著精子努力散播基因,他要做的並不是等著喜歡自己的女性送上門,而是盡力去追求一個能孕育自己基因的環境(這樣的解釋最趨近自然,但也會因此失去人性)。而女性本身是孕育者,他的策略是穩定的扶養少量的孩子,因此他要做的不是去追求較好的男性,而是在追求自己的男性中做出最好的選擇。

        在這樣的演化機制中,解釋算是完全了。但其實可以推論的更遠,男性註定是剝削者,因為女性在扶養的過程中男性隨時可以離開,也就是女性在生殖過程中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而男性要負責的則是排除其他競爭對手。因此,易受剝削的一方開始受到剝削,造成了現今(多數文化)社會的父權主義。

—20090710 原文
        為了瞭解”為什麼總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這個問題,我嘗試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卻還是徒勞無功,只好回到根本-自然。附帶一提,國小三年級這個問題便出現在我的心中…這麼久的蘊釀,希望完備。

        首先呢,要先瞭解「男」並不是一個叫「男」的東西,或許「男人」也可以叫「女人」,這就牽扯到哲學-代名詞的定義,因此這裡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並沒有通式是男追女,在此文章中以被代名詞「男」所定義的「東西」,稱作「男」或「雄」或「公」,定義為女的稱作「女」或「雌」或「母」。

        再者,從生理學的角度,男性的生殖器官是突出的,而女性相反,在本質的意義上來說,突出的當然象徵著主動,這只是在”此宇宙”中的公式罷了,意同於”外八者通常較外向”,但在此卻因果相反,會走路外八通常因外向造成,但是較主動才是生殖器官的突出的結果,不是原因。以充分條件及必要條件更可以完整解釋…

        其次,從生物學的角度,在自然界中的有性生殖動物,常理來講大部分是男性負責求偶行為(意義上求偶行為與人類的追求相同),這在和人類有99%基因相同的黑猩猩上亦同,在簡單的原生生物上也有類似的行為,就連植物也是花粉(精細胞)附著於雌蕊柱頭上,因此我認為,這種行為(指男追女)應該是在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

        另外,在一文「愛情原始為結合」中,也解釋到了求偶後交配過程完成後的衍生問題,不再詳述請自行點閱。

        若從演化學繼續追究下去,既然如此演化,必有其道理,所謂「適者生存」,那為何會如此演化呢?也許(純推論),是因生殖器官而造成的,但是否在簡單的生物中就存在著生殖器官的不同?這已超出我知識範圍外(暫且保留)。又或許,由男性所產生的個性(或稱生物學上的”行為模式”)較適合負責求偶的工作?(保留)

        以心理學的角度,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或許也在影響範圍之內(不了解集體潛意識者請發問或自行搜尋,在此不冗述),根據文獻,男人負責的追求行為在許久以前便有了(文獻大者考古記載,小者民間流傳或故事),也許人一出生變註定”記著”前人的求偶行為,意思是,從前的人的這種模式無意的烙印在腦中,而成為未來行為模式的一部份。

—20090817
        這種觀念是從我國小六年級經由老師的一些開導所產生的想法,在此感謝-吳重震 老師。

An Academic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