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處有能量轉換為質量

根據E=MC平方,質能可以互換。

全宇宙觀點:
世界上恆星進行核融合及人類使用核分裂發電皆是在消耗世界上的質量,根據能量不滅,能量並不會無端損失,只轉換成熱能散失,那麼所有散失的熱能又散失何方?
宇宙至少一百億年歲月,質量還未損失完,能量又不斷在散失,故我推測,在某處有能量轉換為質量,意為E=MC平方為一可逆反應。

試著證明:假設質量可轉換為能量,能量不可轉換為質量。那麼所有質量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不論宇宙是否有足夠時間始質量消耗完畢),能量將會充斥於整個宇宙,宇宙也將成未一純粹充斥能量的空間,這使得能量已無存在意義。意謂所有物質終將消失。
從此推論可推測,所謂宇宙誕生前的一團火球只是「能量」,從此之後質量開始轉為能量(正反應),能量同時又變回質量(逆反應),在宇宙誕生前期,正反應極大於逆反應。在轉換為能量的同時,熱能向外逸失,使宇宙不斷膨脹,產生「空間」。

針對宇宙後期會開始收縮或繼續無限膨脹之理論:在宇宙後期此反應因空間不斷增大,能量的結合將會減少,正反應減少,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轉換後的質量會不斷集中結合,至後期因密度過低的能量,逆反應速率將急遽增加,能量轉換為質量的速率遠大於質量轉換為能量的速率,質量不斷集中、能量不斷減少將使得空間隨著變化而縮小,至最後期,將會形成一無空間可言的「質量」,又瞬間轉為能量回到宇宙誕生之初。故我認為宇宙是會縮小而不是無限膨脹。

在下淺見,純粹用國中生所學到知識判斷推測,無法確保其正確性及參考價值,若有任何想法及意見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20100808
在《牛頓》雜誌第34號第44.45頁提到了部分幾乎相同的概念。
以下為引用:「宇宙之始,並沒有任何可稱為物質的東西]。根據目前所瞭解的理論推測,當時的宇宙只是真空,充滿了不明身分的能量。該能量讓宇宙以急遽的速度膨脹,這就是所謂的『暴漲』。但是,暴漲突然結束了。而在此之前讓宇宙急速膨脹的能量,因為E=mc^2而轉換為質量的型態。就這樣,宇宙中誕生了物質。這就是宇宙最早發生的事件,亦即『大霹靂』。如此所產生的物質就是恆星、地球和我們的身體等等。現在連我們從哪裡來,都可以用愛因斯坦的關係是來說明。」

數字錯覺

請想想一個問題,大家都說戴安全帽比不戴安全帽安全,從邏輯上推論似乎沒錯,但從數字上,這似乎是根據事故發生率來判斷的。
譬如說,一百輛車,五十個人戴安全帽,其中戴安全帽的五十人有20人失事,不戴安全帽的有30人,那麼失事率當然是不戴安全帽高。但是,若這個城市大家都十分配合,100個人都戴上安全帽,難道就不會出車禍嗎?對,還是會,這時候戴安全帽的失事率就變成了…100%。戴安全帽的失事率是100%這樣暸嗎。

許多數字都只是表面上,藉由數字可以達成錯覺,也可增加可信度,是許多政客、演辯家常用的手法。

人看到很大的數字,就會一味的認為是絕對的大(這裡指的是非相對的絕對),舉個例子,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1ua,看似沒什麼,換成光要走500秒,這也還好,因為我們不是光無法理解,149597870691公尺,這個數字可能就會讓人頭暈目眩了。所謂的小,也是相同的道理,宇宙多大,垮克多小,都是不真實的數字。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8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看似只是很正常的1~10,事實上其中有一組是1234567898,這是某種錯覺…
類似的道理可以做出許多詐欺術…

—980718
在《詭辯術》一書中第45節「統計法」,看到相同概念,得到印證。

暴力型學習

許多技術性遊戲、競賽、運動,若要長遠穩定成長,皆必須慢慢練習而有耐心。
但若為爆發性成長,在此提供些許建議。
此為「暴力型方法」,例如:籃球,若要達到頂尖,必須穩定的慢慢成長,但若要求在半年內追上某進度,那就必須使用暴力型方法。首先必須擁有少許經驗,對於自身的了解比輸贏更為重要,接下來根據擁有的經驗判斷分析,必須在之中找出強項、優點、特殊技巧,或針對對手的弱點,再加以磨練。用這種方式可以很快的進步,但要達到最頂尖還是得從頭開始。
壞處為,風險大,或許此次判斷錯誤,那麼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更改從頭來過的,或是分析錯誤,從此便產生極大的弱點等等。
許多市面上之「速成法」,便是利用此方法製成,但評價通常十分兩極化變為這個原因。
通常若對一事還未有接觸而想平步青雲,會比起初學者來的容易。
不管在讀書方式、球類技巧、棋類學習、甚至為人處世,皆可使用此方法,唯一條件是對自身的了解於判斷的準確度。

所有名詞皆為代名詞

引用自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興趣就文意解釋者請自行搜尋。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萬物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所有稱呼名詞,皆是人類為了方便溝通,而「強制」加諸於萬物之上。
有名,萬物之母。萬物有了名字後溝通便沒了障礙,萬物得以化生。

所有名詞皆為代名詞,人類並沒有經過萬物同意而稱呼,故稱為「強制」,雖無名,卻才是本質。

一開始,萬物叫什麼呢?
相信許多人小時候常會好奇,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這樣,而不是那樣。如同這般道理,我稱樹為「樹」,是大家皆可理解的,但若稱樹為「草」,名詞變亂了序,但萬物卻還是不變,人類常自以為聰明,以為有能力去命名萬物,其實在稱呼名詞的同時,應抱持著一種尊敬的心態,「樹啊,請允許我稱呼你為樹。」這樣的道理。看似愚蠢,但人類若連這點都不自知,又有何資格對萬物來命名呢?

為什麼總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20140223
        原文是6年前打的,最近閱讀了《自私的基因》一書後已完全可以從演化觀點解釋,我在原文只大略提到了演化與生殖器上的解釋,原文保留於後。

        演化最初的有性生殖,是從同型配子開始的,也就是兩個一樣的的精子和卵子(事實上,根本無法區分)。而這兩方都會提供等量的基因到新個體中,也貢獻了相同數量的養分。
        這時若有一個配子因為突變而變得較大,它便有可能散布開來,因為他擁有的養分更多,具有演化上的優勢,新個體會有一個好的開始。然而當配子演化的越來越大,對於自私自利的小配子也產生了好處,他們可以不攜帶養分,只帶著一半的基因與另一個有養分的大配子結合。但小配子必須保證自己能夠找到和特別大的配子結合,因此小配子變得特別會動,能夠到目的地尋找自己能剝削的對象。
        能生產小且移動快速的配子的個體,它的好處就是能製造大量的配子,也可能有較多的孩子,而這是天擇偏愛的。但也可能有另一種的策略,一種大量投資、誠實的策略,它能穩定的生產少量的孩子,也讓自私自利的剝削者有了出路,而大小中等則是不穩定的策略。因此剝削者變得越來越小,且機動性越高,誠實者變得越來越大,以補償剝削者的投資,但他們不會動,因為他總是被剝削者主動追求。
        誠實者都寧愛和另一個誠實者融合,但是將剝削者拒於誠實者門外的力量,和剝削者逃避責任的力量比起來,前者顯然要無力多了。因為剝削者有較多配子可以損失,也因此贏得了演化的戰爭。對於誠實者來說的好處就是,在剝削者間的互相競爭,反而成了替誠實著篩選掉基因不良者的過程。
        結局是,誠實者成為卵,剝削者成為精子。

        這並不直接造成生理上的差異,但生理上的差異對其繁殖方式有直接的好處,因此也是演化上的結果。然而要從上述完美推論到為什麼是男追女就變得有些困難。但可以大致理解為「男性就是剝削者(精子)的化身,而女性便是誠實者的化身。」雖然代表演化機制的是我們的生殖系統,但我們的存在也可以化約成生殖系統的工具,而可以反抗天擇產生的這樣機制唯一的東西便是人性,也就是大腦意識。
        於是男性代表著精子努力散播基因,他要做的並不是等著喜歡自己的女性送上門,而是盡力去追求一個能孕育自己基因的環境(這樣的解釋最趨近自然,但也會因此失去人性)。而女性本身是孕育者,他的策略是穩定的扶養少量的孩子,因此他要做的不是去追求較好的男性,而是在追求自己的男性中做出最好的選擇。

        在這樣的演化機制中,解釋算是完全了。但其實可以推論的更遠,男性註定是剝削者,因為女性在扶養的過程中男性隨時可以離開,也就是女性在生殖過程中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而男性要負責的則是排除其他競爭對手。因此,易受剝削的一方開始受到剝削,造成了現今(多數文化)社會的父權主義。

—20090710 原文
        為了瞭解”為什麼總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這個問題,我嘗試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卻還是徒勞無功,只好回到根本-自然。附帶一提,國小三年級這個問題便出現在我的心中…這麼久的蘊釀,希望完備。

        首先呢,要先瞭解「男」並不是一個叫「男」的東西,或許「男人」也可以叫「女人」,這就牽扯到哲學-代名詞的定義,因此這裡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並沒有通式是男追女,在此文章中以被代名詞「男」所定義的「東西」,稱作「男」或「雄」或「公」,定義為女的稱作「女」或「雌」或「母」。

        再者,從生理學的角度,男性的生殖器官是突出的,而女性相反,在本質的意義上來說,突出的當然象徵著主動,這只是在”此宇宙”中的公式罷了,意同於”外八者通常較外向”,但在此卻因果相反,會走路外八通常因外向造成,但是較主動才是生殖器官的突出的結果,不是原因。以充分條件及必要條件更可以完整解釋…

        其次,從生物學的角度,在自然界中的有性生殖動物,常理來講大部分是男性負責求偶行為(意義上求偶行為與人類的追求相同),這在和人類有99%基因相同的黑猩猩上亦同,在簡單的原生生物上也有類似的行為,就連植物也是花粉(精細胞)附著於雌蕊柱頭上,因此我認為,這種行為(指男追女)應該是在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

        另外,在一文「愛情原始為結合」中,也解釋到了求偶後交配過程完成後的衍生問題,不再詳述請自行點閱。

        若從演化學繼續追究下去,既然如此演化,必有其道理,所謂「適者生存」,那為何會如此演化呢?也許(純推論),是因生殖器官而造成的,但是否在簡單的生物中就存在著生殖器官的不同?這已超出我知識範圍外(暫且保留)。又或許,由男性所產生的個性(或稱生物學上的”行為模式”)較適合負責求偶的工作?(保留)

        以心理學的角度,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或許也在影響範圍之內(不了解集體潛意識者請發問或自行搜尋,在此不冗述),根據文獻,男人負責的追求行為在許久以前便有了(文獻大者考古記載,小者民間流傳或故事),也許人一出生變註定”記著”前人的求偶行為,意思是,從前的人的這種模式無意的烙印在腦中,而成為未來行為模式的一部份。

—20090817
        這種觀念是從我國小六年級經由老師的一些開導所產生的想法,在此感謝-吳重震 老師。

An Academic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