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認知失調系列

當和諧成為奢望 —— 論社會回饋

        身為一個要懂得感恩、知足、惜福的人,你是不是覺得:若誰有恩於我,在我能力所及,必當報答?
        那麼你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人,在他能力所及,是不是應該要回饋社會呢?那如果一個有能力的人,要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才可以回饋社會,那他是否該犧牲他個人的利益,換取大眾的最大利益呢?
        如果是真實的例子:一個天生的物理天才,喜歡的卻是寫小說,偏偏又寫的很爛,那他是該研究物理而對學術有所貢獻,還是做他想做的卻又毫無貢獻的事呢?
        能者是否有責任要多勞?能力越強,真的要承擔更多責任?

        如果你不同意能者應該要回饋社會,那你不就是認為知恩不必圖報嗎?換個角度想,能者如何會成為能者?並不是他一生下來就哪方面比較強,父母給了他學習、成長環境,社會也是,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願意回報父母,卻不願意回饋社會呢?舉個例子,如果你天生是遊戲天才,你可能會覺得就是天生的,社會沒有對我有什麼貢獻,但事實上,不光是你父母把你養大、給你買電腦是有貢獻,社會給了一你個電競環境,廣告業者、其他遊戲玩家資助這個遊戲,得以讓你接觸,這些都不是你個人的功勞,他們等於是有恩於你,你怎麼不該回報?
        好,如果現在你覺得是該回報,那不就是你該有所貢獻了嗎?換個例子,如果你現在讀了電機系,發現不是興趣所在,但你就是個電機天才,你是不是該繼續念下去,發揮所長,以報答這個社會?(社會幫你負擔學費、給你好的讀書環境、那些不擅長算數學的人仍然有繳稅,你就是拿那些錢來受更好的教育)
        你是該報答,無論我們在哪方面有所長。你可能現在是台大人(台大資源比較好是納稅人的錢分配給你比較多,你不該珍惜嗎?),你可能在某個遊戲是前0.1%,你可能某種運動達業餘水準。說實話,這些都不是你自己的功勞,除了你父母以外,就是這個社會,那我們是不是該回饋社會?無論以什麼形式?

        那你在幹嘛?
        如果你有在捐錢、服務鄉里、做義工,很好;但我相信多數的人沒有,就算有,你從社會上得到的東西,跟你已付出的,真的比得上嗎?我們這些從小好好念書的人,進好高中、讀好大學,受較好的教育,把一些社會資源不公平的取走,我們做過什麼回饋嗎?沒有,遠遠比不上那些社會無條件奉獻給我們的。
        所以,你在幹嘛?這不是叫你珍惜,珍惜是你早就該體認到的,我這是在問,你拿了這些,可能還會繼續拿,到底是為了什麼?你真的有打算有一天你要回饋社會,歸還你所虧欠的嗎?而且你認為你一定還的起嗎?社會養你幹嘛?你的價值到底有多少?
        請記得,如果你說:「那就算了,我沒有要,是他們自己要給我的。」這就相當於是父母養你到大、為你勞心勞力,你說:「活該,我可沒要求。」倫理道德不允許你這樣想,也不希望你不回報,你可以假裝沒有倫理道德,但大家在看,是吧?

—20140306
        此篇名社會回饋為社會責任之回饋之縮寫。
        補充兩點社會責任之原則

  1. Maximum principle:極大化利益。
  2. Minimum principle: 極小化利益極大化所產生的差距。

        第一點為非常容易理解的基本原則。
        第二點的個人理解為防止促進第一點運作的環境崩解的原則。

當和諧成為奢望 —— 論貧富

        你認為你支持縮小貧富差距,但,你真的支持嗎?

        我前陣子問了一些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在你有生之年,貧富差距能夠縮小嗎?那怕只是一點點?」沒有人敢給我肯定的答案,我想多數人都沒有辦法肯定的說可以。畢竟想出一個擴大貧富差距可行的方法實在比縮小簡單太多了(不然這哪是問題)。那麼既然不行,我們勢必得做出選擇,假設現在你有能力,那麼你想成為的是有錢的那一邊,還是貧窮的那一邊?

        臺灣M型社會早已不是秘密,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沒有人不想成為有錢的那一邊,畢竟無論你追求的是心靈還是物質的富足,有錢總是比較好是吧。那麼我們現在換個角度想,你想成為有錢人,不就是要壓榨窮人嗎?或許你沒有這樣的「意圖」,但意圖是一回事,行為是另一回事(你如果不小心在某人的咖啡裡加了毒,我們不會因為你沒有意圖就不去懲罰你,你仍然是殺人)。那麼你想成為有錢人,你以為有錢人的錢都是從哪裡來的?當然是窮人那來的啊,我們想當有錢人,從行為上來看,其實我們就是要去壓榨窮人,那我們還在這口口聲聲喊著要縮小貧富差距,究竟是在喊什麼意思的?
        有些人會認為:「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或許有錢人有責任要去縮小貧富差距,但請換個角度看,講這些話的人,多數是「有錢人」還是「不夠有錢的人」?資源有限,慾望無窮,這我們也都知道,追求更多的資源也是人的本能,因此有錢人想要更有錢,這不是他們的錯,人的設計便是如此。確實是有些有錢人願意做公益、救濟窮人且不是為了節稅,但我們看的是這樣做的人的「個數」而不是比例,可見這是多麼的少見,而我們還在這奢望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事情本就沒有對錯,我現在或許也希望暫時縮小貧富差距,但當我成為有錢人的那一方時,我肯定是希望不要縮小的(拜託,我很誠實。打麻將要不輸錢的方法,不就是盡力去賺嗎?);就算要縮小,最好也是其他人差距都縮小,但我還是很有錢,這樣對吧?多數人也會承認這件事吧。縮小貧富差距這種口號,換句話說,只是高喊著和平然後 —— 根本沒有起義,口號大概會這麼一直喊下去。掌握資源的那方是有錢人,他們擁有的更多,講的話也更大聲,能讓你開口就不錯了。(你說不對,這可以改變,我們可以開口就是有所進展。錯了,窮人講的話會有人聽、會有人為窮人講話是因為:投票權的平等。如果現在低收入戶全部一人十票,好了問題解決,但這不會發生。)

        你可以試想任何一個實際減少貧富差距的方法,而我可以保證這不可行。舉例來說,最好的辦法大概是我們可以課徵超級重的「富人稅」,法國就這麼做了,75%,一個可怕的數字,造成什麼問題很容易猜到:富人出走、人才流失、政府財政收入不增反減。難道要全世界同時課徵富人稅嗎?
        喊著縮小貧富差距,然後以為這是公平正義?要公平正義你應該這麼說:「從此以後我的薪水只拿最低薪資,多的全部捐給基金會、捐給窮人,我會認真上班、要求加薪、賺更多錢、然後捐更多的錢!來!大家一起來!」

        好了,你現在是否還想縮小貧富差距?你想的,講白了,應該是這樣吧?
        「踏馬的,為什麼他們那麼有錢?我就是 不 爽 啦!」

論希望:負期望值行為的由來與價值

        為什麼人會願意買樂透,就算知道期望值是負的,他們仍然買?而這樣的行為是否真的合適?又是如何產生的?

        這種行為來自於人在原始社會中因應資訊不足的情況,因為沒辦法每件事都估算機率與代價而產生的演化策略。舉例來說:一個原始部落決定是否要搬遷,他們因為不知道找到新居所的機會多寡,更不知道新居所的好壞程度,故無法決策是否要搬遷及計算其期望值。
        因此人有一種機制,這便是希望的由來,讓人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能踏出新的一步,而這在原始社會中是有助人類發展的[1]

        問題出在現實社會中資訊不足的情況變少了,而我們常可以明確計算出期望值,但人還是保留追求希望的行為特色。因此有賭徒。
        但也因此有偉人。
        然而機率本身不會變,我們可以從「偉人」和「未成為偉人而失敗的人」的比例略知一二。

        這樣的機制在現在的環境中使許多人做出不明智的決策,例如前例的買樂透(做公益成分可以其他方式代替)與賭徒心理。但如果換個角度,就結果論容易讓人誤解是好的決策,例如僥倖成功的生意人或股東,他們的負期望值行為或許恰巧發生在低機率高報酬的結果,而人們會稱它是勇敢放手一搏或預測精準(事實上他們無法預測),但此行為仍然是不適當的。[2]

        一個常見、簡化後的例子是:假設現在只有告白與放棄兩種選擇,且確定告白後會當不成朋友(完全負報酬),且告白成功的機率低,則依據期望值計算我們不應告白。但此時告白有希望效果(低機率高報酬),許多人仍會選擇告白,而這是明顯不理智的。[3]

        然而希望並不是因此就沒有價值的,由上而論,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藉由希望的判斷有可能是有益的。
        雖希望與信念所產生的動機驅力是不易估算的,可以藉由產生希望而增加某困難行為達成的可能性,但這種希望與上述的希望稍有不同,這種希望是「相信會成功」,但上述的希望類似於「覺得有可能成功」,兩者在語意上不同,無法比較。但有其價值是無法否認的。

[1] 不一定有助少數群體發展,但有助全人類,因為無論其負報酬多高,都不致於使人類滅絕;就算得到高報酬的機率很低,只要有此機制就會有人得到高報酬。

[2] 我們不能因為「相信」負期望值行為會發生在機率很低但報酬很高的事件上便從事,因為信念不會改變機率,儘管機率非零。若你對我斷言此行為「不適當」有意見,請換個角度想,從事一件容易失敗的行為是否適當?若我現在跳樓有極低機率學會飛翔,我是否該跳樓?(不跳我學會飛的機率幾乎是零吧)

[3] 「有告白才有機會」、「不告白機率再低都不會發生」便是只看成功情況的片面計算。但許多情況沒有這麼單純,例如有不告白繼續培養感情此選擇,若要反駁請先確定假設是否相同。

後記
        這篇計畫要打非常久了,但一直因為不確定演化基礎而無法下筆,儘管最後我的論點是無法找到證據支持的,但應該是十分合理的。目前沒有看過類似論點,所以應該是原創,但推測有許多相同的看法。
        感謝F.C.與我討論使我產生演化基礎是資訊不足的靈感,不知為何一直沒有想到。

—20140208
        在原文中我提出的是原始資訊不足的環境使人演化出追求希望的負期望值行為。經過朋友們的未看發表意見後,我發現資訊不足所含括的情況實在很多,但仍缺少了「正確推論」,如同我在:心物因果理論中所提到的心理因果關係符合物理因果關係的充分非必要概括條件中的條件c:

c. 資訊充足且正確的causal reasoning:使用正確的知識邏輯推理。

        而雖原文的重點集中在「追求希望的負期望值行為」而非「負期望值行為」,但就負期望值行為而論,我發現準確的說,資訊不足錯誤推論(~c)可能是產生負期望值行為的主要原因(充分非必要)。
        我們產生錯誤推論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因為人注意到了樂透中獎的情況,或新聞媒體的報導集中於此,使人高估中獎的機率,造成期望值的誤判。吳宗霖:

這一波彩券潮,有一部分也歸因於媒體的推波助瀾。雖然正反面例子都有,不過記者在報導時總是將中獎案例擺在前面,虧本的擺在後頭。

或是從眾及迷信的行為。空心菜:

前次結果的錯誤因果推論導致的迷信行為

甚至包括心理成癮,這些都屬於錯誤推論。呂欣璟:

擁有希望的感覺會成癮,就像抽菸一樣,明知期望值為負而為之。

        而資訊不足亦可能有許多原因,包括自己沒注意到,陳奕凱:

我覺得人在面對利益抉擇的時候,會傾向注意有利於自己的部分,而非理性的負期望值造成損失。例如賭徒會看到一點點贏錢的機會,而不是看到大部分可能會輸錢的結果

 最後感謝這些回應的朋友們:陳奕凱、吳宗霖、空心菜、呂欣璟。(依留言次序排列)

Rumination

        我們都學過惠更斯定理,在池塘裡丟下一顆石頭,水面會起漣漪,一圈又一圈的傳開,水是波,聲音也是波,那為什麼我們講話,在空氣中不會有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呢?為什麼我喊了一聲新年快樂,你聽到的不是新年快樂~快樂~快樂~樂?(多方便)

        我們壓根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連意識到都沒有。事實上,我們學到的惠更斯定理不夠完整,池塘的表面是二維的,而空氣是三維的。擾動在偶數空間裡會產生漣漪,但在奇數空間裡只會產生單波效應,不會引發漣漪。

        然而我要說的不只是這樣,這個問題你連意識到都沒有,而有些問題你卻是曾經意識到,卻忽略的。像是摩擦力為什麼和接觸面積無關?
        你現在可以提出的解釋有八成都是錯的,除非你曾認真想過或查過。事實上摩擦力確實和接觸面積有關,但因為一些因素而在巨觀下會被忽略。但在之中又有一個你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摩擦力如何產生?那些「物體的表面其實凹凸不平」的說法不完全正確,因為不能符合巨觀的摩擦力描述(加水到底是是變滑還是變粗糙?)。摩擦學(Tribology),試圖解決這個還未解決的問題。

        還有許多問題像是:為什麼顏色在光譜中是排列成一直線,但又可以排列成一圈色輪,就像photoshop裡的那樣。如果真實世界是物理,那為什麼可以頭尾相連的排列?事實上我們學過視覺神經,但那根本沒屁用,大腦對於色知覺有獨特的演算法,這種演算法造就排列與扭曲圖形的方式,並且會讓人看起來非常和諧(意思就是色輪是扭曲後的色覺集合),而老鷹看到的可以是一個三維度的色球(雖然沒屁用)。

        但這依然不是我要說的,我要說的是,你意識到卻忽略的問題很多,你壓根連意識到都沒有的問題更多,我們理解的世界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們通常這麼相信。但事實上,我們卻連抱持懷疑都很少。希望大家的懷疑可以多一點,儘管這也伴隨多一點的痛苦。我無法論證審思多一些是不是真的比較好,但你可以自己思考。沒有人喜歡受質疑(包括質疑自己),因為好的質疑會認知失調,爛的質疑會浪費時間。但如果你想,請參考認知失調系列。


舉例與靈感來源:Steven E. Landsburg,大哉問:為何常識會說謊。

認知失調系列:

—20140427
補充:一個說明色光排列問題的youtube影片,簡單解釋了並沒有粉紅光與光圈排列後的空缺如何被填補。 (1:03)

    當和諧成為奢望 —— 論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到底是由誰來決定?是大自然,還是整個社會,還是我們自己?
            在現今的狀況中,大家所認為的是上面這三個價值的整合。大自然說活著才有價值,我們多數情況也同意並遵守;社會上說有倫理道德、服務社會是你的價值,有些人不同意,但多數人仍遵守;一些人沒有自己賦予自己的價值,但一旦擁有,我們有時讓他凌駕在一切之上,例如可以捨棄生命保留尊嚴、可以為達目的背棄道德。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價值到底是誰說了算?或許不是誰定的,我們或許也沒有仔細思考過,但為什麼這些價值「有價值」?我們為什麼大多都相信並遵行?

            事實上,大自然的價值只是一道讓生命延續的規則,「價值」這件事只存在人的認知之中、是我們賦予它的,我們用價值來解釋這條規則:「為什麼要活著?哦,因為那是生命的價值。」我們不會說:「因為活著是生命的規則。」人需要賦予這些基本規則價值,才能產生實現的動力。相同的,社會上的價值,也只是讓整個社會延續的規則。倫理道德、公益態度都有助社會延續。
            特別的是人的價值。他的產生可以不遵守任何規範,由上所推測,他存在是為「某種東西的延續」,不是生命,也不是社會。你可以試著解釋人的價值產生的過程及目的,並會發現都可以概化到一個最終價值:「快樂的延續」。
            其實,人生這個遊戲非常容易贏,因為價值是可以自定的,人終究是為了取悅自己。舉例來說,某些人會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成家立業」,這大概和大自然的價值有些重疊,但我們先假裝他完全是人的價值,我們訂出這個價值,是因為「想要快樂」,也是因為「認為自己可以達到」。(有些人會定達成機率低到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生價值,你會發現他無法因此快樂,而這是失敗的[1]。)
            簡單來說,我們為了想要快樂(生理上),我們定一個可達成的價值,然後遵循他,每當我們一達到,就得到了一點獎賞(快樂)。舉例來說,很多人的價值中有「尊嚴」,當他被羞辱時,他用其他途徑得到報仇,他便感到有尊嚴,於是他快樂,然這整個過程對生命、社會都沒有幫助[2],有時還會為了尊嚴而失去生命,但人依然死命遵守這條自己賦予自己的價值。

            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價值,我們無法完美的定義,因為既然價值在人心中,便會因人而異,亦無法準確的做出排序。理論上,自然的價值要凌駕於一切之上,但在人的眼中,有時把自己的價值看的更重要,而我們沒有客觀標準。
            但既然自己賦予的價值就只有唯一目的:快樂。換句話說,人生這個遊戲非常容易贏,當然我們也沒辦法訂出一個極為容易的價值然後一直達到一直爽。但其實,你自己所賦予的價值其實沒什麼實質意義,在某些人眼裡,也沒什麼價值,所以什麼是真正該捨該得的價值呢?

    [1] 這可能被認為有循環定義的問題:人生價值是為了快樂的延續,而無法延續快樂的是失敗的人生價值。會有這個誤解是因為成功與失敗同樣也是人賦予它的,前者是指人生價值所存在的理由,後者是指我們賦予無法延續快樂的價值一個標籤:失敗。

    [2] 沒有幫助是嚴格的說法。理由是,實際上少有幫助,但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大有幫助,因此說沒有幫助

            此系列到此告一段落,並在打到此篇時,我自己也困惑了,這便是標題的由來。若對整系列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提出一併討論,為鼓勵辯論、希望大家可以拯救我的認知失調,找到未被發現的嚴重錯誤者本人無償無上限請客一餐。(此系列不限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