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化妝之目的與倫理

化妝的最終目的

        化妝,是為了擁有一個美麗的容貌,但為何所有人的化妝方式與目的都是差不多的:粉底讓皮膚變白、口紅凸顯嘴唇、眼線使眼睛深邃、腮紅,若問的更徹底,為什麼人認為這些就是美麗?為什麼我們追求這些?

        事實上,有一種人就是生來如此,這些人通常被稱為「天生麗質」。而那些化妝的人則是在製造「我也是天生麗質」的假象。而這些天生麗質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通常會在素顏時被誤認為有化妝,並且他們化妝後不容易比較好看。

        但為何會想要製造這種「我是天生麗質」的假象呢?這則是演化上擇偶條件的發展結果,美麗的異性象徵較強的生殖能力,並可能會生出較美的後代。「不只要漂亮,最好還是天生漂亮」,這是人會在無意識下所追求的伴侶條件。

        在化妝技術成熟後這樣的傾向受到了凸顯,這同時反映了生物學上的累贅原則(handicap principle):動物有時做出不利生存的行為,但卻能興旺,這種現象成為做廣告的方式在物種下循環出現,而這些廣告行為必包含重大成本。

        而要化妝到什麼程度呢?通常最容易得到多數人的喜愛的程度是「比天生麗質稍誇張一些」,因為多數人喜歡的是凸顯過後的天生麗質(以證明有之),這也是為什麼天生麗質的人不容易化妝的更好看,太過誇張的妝不會受到多數人的喜愛。

化妝的倫理

        倫理上,我們通常認為欺騙是不道德的。若我們為了一個人的好處欺騙他,這時欺騙並沒有不道德;但若我們欺騙他,是「以為」會為了他好,其實不然,這時欺騙依然沒有不道德。由此可見,欺騙是否道德,端視「意圖」是否道德。然而,無論其意圖如何,此行為都仍是欺騙,這是容易被忽略的。

        而化妝便是一種欺騙行為,但化妝是否不道德,則要視其意圖而定。假如化妝是為了大眾利益著想,則這時意圖是道德的,化妝行為也是道德的。但假如化妝是為了欺騙某人,以便得到某些東西,則這時意圖是不道德的,化妝行為也是不道德的。舉易容術為例,假如易容術沒有被不當運用,我們都不會認為他是不道德的,頂多認為他未說真話,然而若以易容術從事犯罪,這便肯定是不道德的。

        而現實情況,若一位女性化妝,是為了達到社會上的禮節(例如某些社會情境認為女性在工作場合化妝是種尊重),則這並不是個不道德的行為;但若一位女性化妝,是為了欺騙某人,以便得到金錢,則便是不道德的。

後記與感謝       

        本篇篇幅較小,內容平易,但稍嫌不足,並可能造成不良觀感,在此致歉,感謝Jessica的評論與批評。感謝T.C長期灌輸我她是天生麗質而且沒有化妝的觀念。感謝子摁幫我審稿並給我熱烈批評。

延伸閱讀

談信仰排他性、神導演化論與奧卡姆剃刀原理

        神導演化論同時相容了演化論與神,其宣稱神創造了演化論,再以演化論解釋生命現象。但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如果對同一現象有兩種不同的假說,我們應該選擇較簡單的那個,因此應該放棄神的概念而取單純的演化論。

        而「神」這個概念究竟好不好,應不應該直接放棄它?

        演化論的優勢在於其依然可以解釋神的概念(meme, schema),因此神會變成是一個多餘的概念。但神的概念並不是沒有用處,它的存在有安撫人心、給予悲觀的演化論一個賦予意義的解釋等功用。因此神的概念是有其價值的,奧卡姆剃刀的前提在於兩個理論其價值是相同的情況下,應放棄較複雜的那個,但神的概念是有其不可否認的價值的。

        然而神的概念終究只是神的概念,有神的概念的存在並不能驗證神的存在,而神的存有問題破壞了科學哲學的證偽要求,可否證性是科學理論的必要屬性, 若一個主張不容許邏輯上反例的存在,則它是不科學的。因此神是否存在是一個不可驗證的問題。
        因為神的概念有其價值,結論是純粹的演化論與神導演化論是兼容的,其中的差別是是否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而一個人是否會接受神的概念,或是否擁有信仰,很大因素由其接觸「能解釋生活現象」的信念的時間順序決定。當一個信仰神的人以神的概念解釋了生命中的種種現象,他便相信了神存在,在這之後他接觸到演化論,同意演化論解釋了更細微的細節,便相信之,但認為演化論也是神所創造的。若一個人在接觸神的概念之前先接觸到演化論,他可以以演化論觀點先理解了生命現象,但接觸了神的概念後發現沒有必要(並沒有多解釋了什麼演化論未解釋的東西),因此他不會相信神的概念。

         這符合了模因(meme)傳遞和基因相同的排他性,以及基模(schema)的學習過程是順應(accommodation)與同化(assimilation)的。神的概念以meme的形式在文化間演化,並在腦中以schema的形式佔據,並排除演化論;演化論也是相同的,因此時間順序有極大的影響性(優先排他性)。但神的概念對未成年人相對演化論好理解,因此很容易讓年紀較小的幼童優先相信神的概念。因此家庭信仰是預測有無信仰的有效指標。

感謝

        感謝劉時婷與我討論使我認識了新的宗教觀點並思考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20140313
        一個足以說明奧卡姆剃刀原理的例子(修改自空心菜):
        假設我今天要喝水,我可以取一個茶杯來達成這個目的,或者也可以取一個茶杯再取一個杯蓋,一樣可以喝水,但杯蓋這時是完全沒有作用的。演化論就是茶杯,而神這個概念是杯蓋,在唯一目的是解釋生命現象時,神的概念是如杯蓋沒有作用的,因此說他是可拋棄的。
        但杯蓋平時可能有保溫、遮蔽灰塵等其他作用,卻無法在喝水時發揮其功效,這也和神的概念相同,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穩定人心及給予心靈支柱等功效,不可否認其價值,只是在解釋生命現象時,不需要神的概念,但有神論者需要一個位置來「放置」神的概念,因此有神導演化論。

    當個植物人有何不好?

            當個植物人有何不好?並不是說我們應該躺著不動,放棄一切,而是「動物為何不『順便』行個光合作用呢?」

            行光合作用基本上完全是利大於弊,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能量不但養的起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系統,更可以提供給整個生物本生生存,概觀而論,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能量,甚至養的起整個生態系統。那麼為什麼吃植物的動物們,不躺下來,順便行個光合作用呢?

            沒太陽時,就當原本的掠食者,吃吃植物、吃吃小動物;有太陽時,躺在草地上行光合作用,能量夠了就繁殖一下,聽起來不是很理想嗎?演化為何要如此戲弄人,不讓生物們安逸的過生活,而要受苦受難?

    前言

            這篇雖然主題是「當個植物人有何不好」,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牽扯到了兩個我很喜歡的理論:Kleiber’s law與紅皇后假設,因此也花了一些篇幅來說明,並在文後附上一些推薦的延伸閱讀與影片,歡迎有興趣者觀賞。

    可能的解釋

    1. 光合作用系統成本過高

            許多人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光合作用這個系統太強太OP了,勢必不好養,所以世界上才只有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這叫做公平。
    事實上,演化沒有公平與否,只有穩定與優勢。「多餘的能量」就是多餘的能量,不會有什麼養不起的問題,如果植物可以在行光合作用、養光合作用系統之餘把多餘的能量拿來儲存、開花結果,為何不能有多餘的能量拿來運動呢?

            並且,根據Kleiber’s law(圖一),越大型的動物雖然所需消耗的能量越多,但能量運用效率也越高。Kleiber定律來自觀察的結果:若q是動物的代謝率,M是其重量,則q~M^(3/4)。也就是一隻貓的重量是一隻老鼠的100倍,它的代謝量只比老鼠約大31倍。那麼多養個光合作用系統究竟會有什麼問題?至少,以能量層面來說,它應該是可行的吧?

    http://universe-review.ca/I10-83-brainmass.jpg
    (圖一)

    2. 比較利益

            這個說法看似非常的有道理,一個動物既然都會動了,那他的演化方向,就不應該是朝向「製造新的優勢」,而是「擴大現有優勢」。也就是說,既然動物都是掠食者了,那變成「更強的掠食者」,不是比變成「普通強但是會行光合作用的掠食者」來的划算嗎?也就是,這樣的思考邏輯是:把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的工作交給植物們吧,動物們乖乖找食物還是比較實際。

            然而,用比較利益來思考的前提在於,整個生態系必須是一個「可互惠的系統」,這並不是生態系的運作模式,生態系處在一個競爭、成長的動態平衡中,也就是「紅皇后理論」(圖二)。

    (圖二)

            At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Red Queen begins to run, faster and faster. Alice runs after the Red Queen, but is further perplexed to find that neither one seems to be moving. When they stop running, they are in exactly the same place. Alice remarks on this, to which the Red Queen responds: “Now,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And so it may be with coevolution. Evolutionary change may be required to stay in the same place. Cessation of change may result in extinction.

            紅皇后理論之命名來自《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掉到洞裡後遇到了紅皇后,發現她在前面賣力的奔跑著,愛麗斯為了追上他,也用盡全力跑了起來,卻發現周圍 的景象完全沒有改變,當她停下腳步,周圍的景象也仍然不變。紅皇后說:「在這個國度中,盡全力的奔跑只不過是為了要維持在原地而已。」
            Vanvalen用這個故事描述演化的動態平衡:一切的改變都是為了維持不變,而停止演化的結果就是滅絕(圖三)。

     
    (圖三)

             比較利益的說法必須立基於:「多生產的資源可以提供給互惠系統中的其他個體」,以達成互利,然而生態系統中卻應該是將多餘的資源用於豐富自身族群、繁殖與演化才是。也就是說,個體利益最大化凌駕於比較利益之上,不應該以比較利益來思考。

    問題的解答

            因此,怎麼看都是當個植物人比較好,那為何不呢?
            答案是:生物的起源。

            要找到生命的起源,是採取「由上往下」的策略進行。我們可以將現今所有已知生命共有的特質分門別類,然後從中建立一個理論上最可能的「最終普遍共同祖先」,她叫做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舉個例子來看,因為只有很少種類的細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我們推測LUCA本身也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如果他會,等於他大部分的子孫都放棄了這寶貴的技能,雖然我們無法否定,但這太不可能了。 -Nick Lane, 2012

            在生命起始的大海中,那時沒有可以自我複製的蛋白質,但海中充滿了養分與氨基酸(不是濃濃的養分,但相比於今日來說,也算是很濃了),而一開始可以自行複製的蛋白質學會了取用身旁的氨基酸來複製,那便是最原始的「掠奪者」,在這之後海中的養分漸漸不足,學會行光合作用的原始細胞得到了優勢,才漸漸擴張開來。

            讓我們回頭看看,生命的起源來自於掠奪,因此光合作用這種「什麼也不拿,自己做」的策略雖好,但無法憑空產生(到底為什麼無法憑空產生,大概是因為生命的起源來自於深海,或光合作用實際的機制遠比燃燒能量要複雜多了,至少對所需酵素來說是這樣)。
            因此,生命先有了「類動物的掠奪者」,才演化出「類植物的生產者」,接著才是古細菌、細菌。

            當個植物人有何不好?沒錯,確實是當個植物人好,但我們不能回過頭來演化,更不可能身為人而憑空演化出光合作用機制(其實有了基因轉殖,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所以只好暫時放棄這個能靜能動的演化策略了。

    延伸閱讀

    後記與感謝
            好像有點離題。
            感謝當時與我討論這個問題的同學鐘力洋,若有其他人有遺漏,煩請通知我補上。

    參考資料與圖片來源

    吃蛋不吃蛋?膽固醇攝取對於體內膽固醇含量的影響與其機制:文獻回顧

    吃蛋不吃蛋?膽固醇攝取對於體內膽固醇含量的影響之文獻回顧 吃蛋不吃蛋?膽固醇攝取對於體內膽固醇含量的影響與其機制:文獻回顧

    Egg or no egg? The effect of cholesterol intakes on body pool and its mechanism: A simple review

    關鍵字 dietary cholesterol, 膽固醇攝取 (cholesterol consumption), 補償機制 (compensatory mechanism), 膽固醇濃度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前言

    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與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的關聯1,但飲食習慣對於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影響卻眾說紛紜,過去許多坊間報導宣稱攝取過多膽固醇會提高血液中膽固醇濃度2,但近期卻有報導稱已有研究證實是無關的3。因此本文目的為回顧過去學術研究論文,整理目前學界對於膽固醇攝取是否會影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議題之共識。
    若不在乎研究歷史脈絡,欲先知道結論,請直接跳至文末最新進展之結論。

    聲明

    本篇是簡單的文獻回顧,不包含任何實驗,旨在快速呈現過去的研究及其進展,為求簡要,必然無法討論實驗嚴謹性及爭議之處,重點之節選純屬個人主觀看法,如需完整資訊,建議閱讀原文。對於任何推論,本文不負任何責任。

    機制 (1971)

    吸收與合成

    Wilson (1964)4及Taylor & Ho (1967)5利用動物(狗、老鼠)進行實驗,餵食以同位素標記的膽固醇,發現長期下來體內的膽固醇大多數都是有標記的,而自行合成的只佔一小部分,這表示膽固醇攝取量變多後合成的機制就會受到壓抑。
    至於在人類是否也是依循相同的機制呢?有些研究者認為無論如何攝取進的膽固醇都會被吸收6, 7, 8, 9,但後續研究發現,人體似乎為防止長期食物裡有太多膽固醇,故會限制吸收的總量,在經過相同的同位素標記法的實驗後,發現人的血漿裡的膽固醇中來自飲食的比例依然較少10, 11,顯示人的機制應該是更傾向於抑制吸收。
    到目前為止,研究顯示當人體攝取的膽固醇過多時的平衡機制有:

    • 減少吸收(absorption)
    • 抑制體內合成(synthesis)

    再排放

    Quintao等人12令8位受試者進行高膽固醇飲食,並測量血漿中膽固醇濃度、吸收之膽固醇量,利用平衡法(sterol balance procedure)計算體內之殘留膽固醇,發現體內殘留之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反應在血漿中膽固醇濃度上。

    除此之外,人體攝取的膽固醇越多,吸收的越多,每攝取3g便會吸收1g左右的膽固醇,是呈現接近線性的關係。而除了合成減少外在吸收增加後還有另外一個補償機制(compensatory machanisms):再排放增加。
    因此

    • 膽固醇攝取量增加後的機制:
      • 減少吸收(absorption)
    • 膽固醇吸收量增加後的機制:
      • 增加再排放(reexcretion)
      • 抑制體內合成(synthesis)

    再排放(reexcretion):養分在被小腸吸收後再次被排出到腸道中。

    然而,這兩個補償機制在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大多數的人體內累積的量不會太多,亦即可以透過補償機制維持平衡,但有部分的人仍然會累積,而這些累積不一定會反應在血漿膽固醇濃度中。

    血漿濃度

    由上圖可以發現,儘管膽固醇的淨平衡(intake minus excretion)是增加的,但卻沒有完全反應在血漿濃度中,血漿膽固醇濃度的增加量不會超過20%,這表示增加的膽固醇是留在體內(body pool)中的其他地方而非血漿中。
    而這個研究無法解釋在身體內的膽固醇是跑到哪了,研究發現兔子所吸收的膽固醇會出現在其體內的許多區域,但老鼠則是有很多出現在肝臟13

    模型 (1992)

    Hopkins (1992)14蒐集了27個研究共76個受試者進行後設分析,並提出一個拋物線模型,描述膽固醇上升量與攝取量和平日攝取量(baseline)之關係。

    [y = 1.22 e ^{-0.00384x_0} (1-e^{-0.00136x})]
    當只有加入適量的膽固醇到每日飲食中,平日的飲食習慣可以預測膽固醇的增加量。這可以解釋為何每人的個體差異那麼大15, 16,平日飲食習慣攝取較多膽固醇的人較不會受到短期的影響,反之若平日極少攝取膽固醇,則單次的增加則會產生較大的變化。
    而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Hopkins亦提出他的解釋,雖此現象似乎非常直覺,但其對於此現象的解釋稍嫌複雜,故在此不贅述,如有興趣可參考其討論部分。

    最新進展 (2013)

    2000年後之相關研究數量暴增,且更多細部討論,例如區分不同的攝取方式、食物、測量各種類的膽固醇、降膽固醇的各種治療方法比較等等。為求精簡,本文搜尋2000年後之回顧文獻再行回顧,並簡化重點如下。

    • 每日攝取的膽固醇量和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的研究目前仍不一致17, 18, 19, 20, 21

    正向關係

    • 每天100mg膽固醇會增加血漿膽固醇濃度 (meta-analysis) 22, 23, 24
      • 增加總膽固醇濃度 2.2-2.5 mg/dL
      • 增加低密度膽固醇 1.9mg/dL
      • 增加高密度膽固醇 0.3-0.4 mg/dL
    • 影響很小25, 26, 27

    無關

    結論

    究竟增加攝取膽固醇是否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無共識。35

    後記

    有許多省略未討論到的因素包含各實驗室否有控制組、測量受試者基礎值、膽固醇的攝取來源(食物種類)、高密度及低密度膽固醇等。
    本篇靈感來自我體檢報告中偏高的膽固醇濃度,在聽說運動對於控制膽固醇濃度有幫助、飲食效果不大後,本欲設計人體實驗,但檢討過去發文決定先閱讀相關文獻,或許之後補上運動方面效果的文獻。因目前學界無共識,可以考慮進行飲食控制與運動量的2*2變項自身實驗。


    1. Hooper, L., Summerbell, C. D., Higgins, J. P., Thompson, R. L., Capps, N. E., Smith, G. D. & Ebrahim, S. (2001). Dietary fat intake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Bmj, 322(7289), 757-763. 
    2. 7大好「心」食物 降低膽固醇 
    3. 每天吃3顆蛋,竟可降壞膽固醇!你一定要知道的 5 個膽固醇新常識 
    4. Wilson, J. D. 1964. The quantification of cholesterol excretion and degradation in the isotopic steady state in the rat: 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cholesterol. J . Lipid Res. 5: 409-417. 
    5. Taylor, C. B., and K.-J. Ho. 1967. A review of huma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rch. Pathol. 84: 3-1 4. 
    6. Stanley, M. M., and S. H. Cheng. 1956. Cholesterol exchang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normal and abnormal subjects. Gastroenterology. 30: 62-74.  
    7. Karvinen, E., T. M. Lin, and A. C. Ivy. 1957. Capacity of human intestine to absorb exogenous cholesterol. J. Appl. Physiol. 11: 143-147. 
    8. Borgstrom, B. 1969. Quantification of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 man by fecal analysis after the feeding of a single isotope-labeled meal. J . Lipid Res. 10: 331-337. 
    9. Dietschy, J. M., and J. D. Wilson. 1970.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metabolism. N . Engl. J . Med. 282: 1128-1 138, 1179-1183, 1241-1249. 
    10. Kaplan, J. A., G. E. Cox, and C. B. Taylor. 1963. Choles- terol metabolism in m a n : studies on absorption. Arch. Pathol. 76: 359-368. 
    11. Wilson, J. D., and C. A. Lindsey, Jr. 1965.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cholesterol o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in the isotopic steady state in man. J. Clin. Invest. 44: 1805-1814. 
    12. Quintao, E., Grundy, S. M., & Ahrens, E. H. (1971). Effects of dietary cholesterol on the regulation of total body cholesterol in man.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12(2), 233-247. 
    13. Perl, W., and P. Samuel. 1969. Input-output analysis for total input rate and total traced mass of body cholesterol in man. Circ. Res. 25: 191-199. 
    14. Hopkins, P. N. (1992). Effects of dietary cholesterol on serum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5(6), 1060-1070. 
    15. Jacobs DR, Anderson JT, Blackburn H. Diet and serum cholesterol. Do zero correlations negate the relationship? Am J Epidemiol 1979;l 10:77-87. 
    16. Hopkins PN, Williams RR, Kuida H,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a short dietary questionnaire for changes in serum lipids in high-risk Utah families. Am J Clin Nutr 1989;50:292-300. 
    17. Castelli WP. 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 Am J Med 1984;76(2A):4–12. 
    18. Martin MJ, Hulley SB, Browner WS, Kuller LH, Wentworth D. Serum cholesterol, blood pressure, and mortality: implications from a cohort of 361,662 men. Lancet 1986;2:933–6. 
    19. Castelli WP, Garrison RJ, Wilson PW, Abbott RD, Kalousdian S, Kannel WB.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lipoprotein cho- lesterol levels. The Framingham Study. JAMA 1986;256:2835–8. 
    20. Klag MJ, Ford DE, Mead LA, He J, Whelton PK, Liang KY, Levine DM. Serum cholesterol in young men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3;328:313–8. 
    21. Stamler J, Daviglus ML, Garside DB, Dyer AR, Greenland P, Neaton JD. Relationship of baseline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in 3 large cohorts of younger men to long-term coronary,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nd to longevity. JAMA 2000;284:311–8. 
    22. Clarke R, Frost C, Collins R, Appleby P, Peto R. Dietary lipids and blood cholesterol: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f metabolic ward stud- ies. BMJ 1997;314:112–7. 
    23. Howell WH, McNamara DJ, Tosca MA, Smith BT, Gaines JA. Plasma lipid and lipoprotein responses to dietary fat and cholesterol: a meta- analysis. Am J Clin Nutr 1997;65:1747–64. 
    24. Weggemans RM, Zock PL, Katan MB. Dietary cholesterol from eggs increases the ratio of total cholesterol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humans: a meta-analysis. Am J Clin Nutr 2001;73: 885–91. 
    25. Herron KL, Vega-Lopez S, Conde K, Ramjiganesh T, Roy S, Shachter NS, Fernandez ML. Pre-menopausal women, classified as hypo- or hyperresponders, do not alter their LDL/HDL ratio following a high dietary cholesterol challenge. J Am Coll Nutr 2002;21:250–8. 
    26. Herron KL, Vega-Lopez S, Conde K, Ramjiganesh T, Shachter NS, Fernandez ML. Men classified as hypo- or hyperresponders to dietary cholesterol feeding exhibit differences in lipoprotein metabolism. J Nutr 2003;133:1036–42. 
    27. Greene CM, Zern TL, Wood RJ, Shrestha S, Aggarwal D, Sharman MJ, Volek JS, Fernandez ML. Maintenance of the LDL cholesterol:HDL cholesterol ratio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given a dietary cholesterol challenge. J Nutr 2005;135:2793–8. 
    28. Greene CM, Zern TL, Wood RJ, Shrestha S, Aggarwal D, Sharman MJ, Volek JS, Fernandez ML. Maintenance of the LDL cholesterol:HDL cholesterol ratio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given a dietary cholesterol challenge. J Nutr 2005;135:2793–8. 
    29. Reaven GM, Abbasi F, Bernhart S, Coulston A, Darnell B, Dashti N, Kim H, Kulkarni K, Lamendola C, McLaughlin T, et al. Insulin re- sistance,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in post- menopausal women. Metabolism 2001;50:594–7. 
    30. Goodrow EF, Wilson TA, Houde SC, Vishwanathan R, Scollin PA, Handelman G, Nicolosi RJ. Consumption of one egg per day increases serum lutein and zeaxanthin concentrations in older adults without altering serum lipid and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s. J Nutr 2006;136:2519–24. 
    31. Wenzel AJ, Gerweck C, Barbato D, Nicolosi RJ, Handelman GJ, Curran-Celentano J. A 12-wk egg intervention increases serum zeax- anthin and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in women. J Nutr 2006; 136:2568–73. 
    32. Mayurasakorn K, Srisura W, Sitphahul P, Hongto P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hanges after continuous egg consumption in healthy adults. J Med Assoc Thai 2008;91:400–7. 
    33. Katz DL, Evans MA, Nawaz H, Njike VY, Chan W, Comerford BP, Hoxley ML. Egg consump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t J Cardiol 2005;99:65–70. 
    34. Njike V, Faridi Z, Dutta S, Gonzalez-Simon AL, Katz DL. Daily egg consumption in hyperlipidemic adults–effect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Nutr J 2010;9:28. 
    35. Shin, J. Y., Xun, P., Nakamura, Y., & He, K. (2013). Egg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051318. 

    被限制的進化:從演化觀點理解貧富差距

    Restricted Evolution: A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oward Economic Inequality

            最近一直在思考貧富差距,說是最近,但也有一段時間了吧。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漸漸覺得,貧富差距真是很有趣,把鐘點戰再看了一遍,貧富差距就是在演化吧。

            富者總是需要貧者,因為需要有勞力來生產,那些玩弄貨幣的人,永遠都可以有更多的資本去創造更高的收益;而若沒了富者,貧者雖能過活,但卻無法刺激進步,因為物質本身的價值有無法突破的物理限制,只有在炒價後才能提升,進而刺激生產。貧者與富者本就互相需要,因此當兩者之間的交流破裂,注定會造成損失。

            但是貧富差距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擴大,這雖然是人所不願看到的,但卻是自然、必然的過程,原因來自貨幣的利用效率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富者利用貨幣進行生產,貧者卻是用其他價值轉為貨幣。但問題源自於,當貧富差距不斷增加,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就是演化吧,當剝奪者與被剝奪者之間的差距增加,被剝奪者的原始反應就是群起反抗,造成分裂,但兩者又互相需要,雖說分裂是會造成損失的,但這個損失事實上只存在於物種內,在演化的尺度上不是損失,而是進化:一個物種之內分裂成兩個物種,而達成的全新進化,原本的剝奪者會成為食物鏈上層的物種,原本的被剝奪者則待在原先的那個階層。從物種內的尺度來看,這是分裂,但從物種外、演化的角度來看,卻是進化。

            以真實生物為例:
            掠食者都需要獵食下層的動物,沒有了下層的動物,上層的掠食者都會絕跡,被掠食者提供能量生產、餵養上層的掠食者;在人類中,下層的被剝奪者就是尚未分化的被掠食者,他們扮演生產、提供中產階級的角色,上層則是未分化的剝奪者,他們本身不從事生產,但卻有能力消費生產者。
            生態圈中每個掠食者都需要數個被掠食者來供應能量;人類中則是剝奪者需要數個被剝奪者來供應價值,泛指有價值的食物或服務。
            在生態圈中,失去了掠食者後被掠食者會繁榮壯大,但卻只有在環境負載過大時才會有競爭,進而刺激進化;在人類中,失去了剝奪者後被剝奪者也會失去刺激,不同的是會有其他被剝奪者來成為剝奪者的角色,這是因為人是尚未分化的物種。

            生物階層很難突破四層,這是因為能量的利用是很沒有效率的,每傳遞一個階層都會減少百分之十。人位於生態圈中食物鏈的最上層,為何還有辦法繼續演化?這是因為貨幣變了,在生態圈中,可以跨物種傳遞的貨幣是能量,但在人類社會中,我們定義了新的貨幣「金錢」,新的基礎造就新的演化。
            至於為什麼現在人有能力可以繼續演化了?第一,我們建立了新的演化平台,也就是銀行系統。第二,這個新的演化平台非常有效率,造成演化的速度是肉眼可見的。第三,人類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突破原本物種階層間交流的物理限制速度,造成革命性的演化加速。

    本篇重點:

    1. 貧富差距擴大就是在演化,跟物種間的演化類似,差別在於演化平台。這是因為兩階層物種間的關係為掠食與被掠食,完全與人類社會中剝奪(富者)與被剝奪(貧者)的角色並無二致。
    2. 貧富差距若繼續擴大,會造成物種內的分裂、物種間的進化。
    3. 演化平台從原本物種間的能量貨幣,變為效率更高的金錢貨幣,因此產生肉眼可見的演化。

            但人和一般生態圈的動物不同,人是非常需要賦予動物的意義,因此我們普遍追求倫理道德上的正義,這造成多數個體傾向於縮小貧富差距。這在傳統的演化上是未曾見到過的,動物並不會因為要獵食弱小的動物而選擇絕食,更可能為了演化上的利益殺害同種個體。人類的道德社會加速文化演化,卻阻礙物種演化,也阻礙貧富差距擴大。因此暫時維持現在所見的動態平衡:貧富差距傾向於擴大,但道德社會傾向縮小;剝奪者(富者)傾向擴大,被剝奪者(窮者)傾向縮小;由富者所操控的貨幣力量傾向擴大,由多數個體所操控的社會系統傾向縮小。

    延伸閱讀:

    An Academic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