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實驗

無聊復仇女神實驗

事先聲明,這或許是個無聊沒有意義的實驗,但是並沒有違反任何國際法律、憲法、法律、校規、銀河系協定、家訓、牛頓第一定律、費馬大定理、阿茲海默條文。
因此請看看就好,或是給點下次要發什麼的建議即可。

2011/01/08 16:19-16:24
「我知道你要回什麼快點回我才能傳下一封」
我把這封簡訊發給169人,正式啟動我命名的無聊復仇女神計畫。

這169人之中上至18歲,下至15歲,其中包括男性及女性,包含九年未連繫的同學或才剛通完電話的朋友。
因此169封簡訊中有27.8%傳送失敗,扣除傳送失敗的簡訊中有23.0%有回覆,因此以下僅在有回覆的簡訊中做分類。

23%的回覆中有35.7%做出類似「你是誰?」的回應,推測原因已在前段說明。
扣除不知道我是誰的回覆人後:

使用中文回覆的有82.1%
使用英文回覆的有3.6%
使用問號回覆的有14.3%

猜測這封簡訊的目的的有9.5%
ex. 「…這是新年的招數嗎!!!哈哈哈」「…心理測驗喔…」
猜測自己要回什麼的有14.3%
ex. 「你幹嘛傳給我?(是這個吧!)」「你是要我回「有什麼事嗎?」」
猜測我是傳錯簡訊的有9.5%
ex. 「你傳錯人了吧!」「你是傳錯簡訊吧!」
回覆純疑問句的有47.6%
ex. 「?」「什麼」「蛤?」
回復不知道自己要回什麼/我不知道他要回什麼/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回什麼的有19.0%
ex.「什麼什麼我要回什麼,你不知道我要回什麼。」「回什麼啊?我什麼都沒收到啊?」「回」「你又知道我要回什麼了咧,我都不知道我要回什麼」

比較特別無法歸類的有
「怎麼會突然來簡訊」(好像要開始胡思亂想了)
「哇!怎麼又是你押!我剛看到還想說是誰勒!那是什麼意思阿?」(講話很快又亂七八糟的人)
「==你可以直接明瞭一點」(沒耐心的男人)
「早」(很有禮貌的男人)
「 」(呃…很…沒禮貌又沒耐心的人吧?)

以上。
如果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回覆被公開或希望自己的名子被公開都請告訴我,謝謝。

哦對了,如果你剛剛或現在在想或打算去查什麼是阿茲海默條文,那你就有點阿茲海默了。
喔至於計畫名稱,好像是從惡靈古堡裡面來的,如果有人猜得出為什麼叫這個我就把頭放到腳底rzo。
謝謝觀賞。

睡眠剝奪與分段睡眠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是指自願不睡或到了該睡眠時間不能睡。所產生的症狀有:工作效率降低、身心不健康、容易發生意外事件、疲勞、煩躁、注意力不集中。連續四天不睡覺,會產生錯覺或幻覺。
如果是在一段時間內睡眠時間減少,稱為部分睡眠剝奪,下下面會提到我的經驗。
與睡眠剝奪相關的實驗有不少,其中著名的便是心理學家讓受試者幾天不睡覺,測試各類參數的變化等等。相同的睡眠剝奪亦有被用在拷問與刑求上,據說美國曾以剝奪犯人的睡眠時間來虐待他,強迫他站著、製造噪音使他無法入睡等,因此可見缺乏睡眠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分段睡眠是指中斷睡眠時間後再繼續補足,有某少部分研究認為分段睡眠對人體較有幫助,但我個人認為不太可信,下面再分享我的經驗。
所謂的睡眠可以分成許多階段:初睡、淺睡、深睡、沉睡、快速動眼睡眠,此為一個週期約九十分鐘,而正常人的睡眠則會經歷五個小有異同的周期。

以上皆是理論與知識部分,接下來是介紹我個人之前的人體實驗,雖然並不是正統可靠的實驗但也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睡眠剝奪:大約是在2009年2.3月左右(確切日期不可考),實驗期間一周,實驗者是我,每天皆上午7點整起床,入睡時間每天不同,大約是3到5點睡,其他時間沒有睡眠,計算後發現若以正常人一天8小時的睡眠來算,一周後我少睡了40個小時,也就是說多出了40個小時的空閒。而這多出來的時間我全數拿來看書,並沒有任何疲憊或效率不好的現象,事後詢問其他人也沒有人察覺異狀,但之後卻有感受到睡眠比較不容易睡飽,這段時間共喝了1.5公升的咖啡,宵夜每天一餐,其他飲食一切正常,無運動,無疾病,沒有明顯情緒起伏或任何無法理解之現象。
這個實驗的目的最初是為了測試我個人的極限,但並沒有繼續持續下去因此並沒有達到極限,但因為每人體質的不同應該會有所差別,僅供參考,歡迎其他人做出類似實驗後上來分享結果。

分段睡眠:實驗日期大約在2009年1.2月左右,實驗期間約一至二月,實驗者也是我,每天上午7點起床後上學,放學後下午6點回到家便直接睡覺到晚上10點,起床後吃晚餐看書到凌晨4點睡覺至7點,一共睡眠7小時,沒有無法入睡或其他睡眠疾病的現象,在實驗進行一個月左右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身體的不適,不管什麼時候睡醒都不會覺得飽,隨時都想睡覺但卻不一定睡得著,看書效率沒有感受到差別,詢問他人後有發現到皮膚變得比較蒼白,沒有感冒或疾病,無運動等。
結束後大約在4.5月便改變成晚上10點睡到早上4點,一共6小時,持續兩個月,可以明顯感受到身體的改善,雖然睡眠時間較少但卻證實分段睡眠較沒有效率。

以上是蠻久之前的實驗,雖然還有其他實驗的因素也完全沒有紀錄清楚,但是對我個人或其他人還是會有一些參考的價值。
接下來要介紹我正在進行的實驗,查過資料以後沒有發現類似的實驗,也不清楚會產生什麼現象或什麼後遺症,敬請期待。

這個實驗結合了睡眠剝奪與分段睡眠。
首先前置作業是保持清醒50個小時(睡眠剝奪)。
實驗日期:前置:2010/9/10 AM 7:00 至2010/9/12 AM 9:00,這段時間保持清醒。
2010/9/12 AM 9:00後開始進行分段睡眠
實驗對象:還是我
實驗地點:社辦
當時狀況:普通感冒(症狀:咳嗽)、無運動、飲食正常、9/8與9/9皆睡5個小時與平日接近。
在保持50個小時不睡後開始進行分段睡眠,目前暫定是睡五分鐘後保持清醒五分鐘再睡五分鐘如此循環,直到受試者無法承受。
目前所知初睡時期是大約20分鐘,這段時間內腦波非常不規律、意識昏迷。
實驗前推測可能會產生的症狀有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幻覺、無法保持平衡、記憶力降低。

—以上是實驗前 2010/9/12 3:00
—以下是實驗後 2010/9/12 22:40

天氣晴,室溫30.1度。實驗結果乎意料。
實驗開始,2010/9/21上午10:00,一共51小時保持不睡,之後每隔五分鐘醒來後五分鐘再繼續睡,每次五分鐘,每十分鐘一循環。在進行到第5次左右以後開始出現四肢無力、頭痛之症狀,之後一直到第18次(190分鐘)前意識皆是半昏迷狀態,在第20次(200分鐘)時清醒,所有疲累感瞬間消失。
這次的實驗完全在預料之外,不但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還補足了不足的睡眠時間(51小時),在19次之前眼睛都睜不開、感到眼皮沉重,第20次卻瞬間清醒,除了眼睛疲勞、咳嗽沒有減輕外,其餘缺乏睡眠可能出現的症狀全部消失了。

根據這次的實驗,我建立了一個理論原型,描述人體對於中斷睡眠所產生的補償機制: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為了可以應付即時的危險而產生了此機制,在正常睡眠期間並不會啟動,但一旦睡眠遭到分斷(遇到危險等),為了能夠在逃脫危險後仍保持注意力,儘管睡眠遭到分段,在精神上依然會持續亢奮。也就是說,分段睡眠的睡眠方式仍然會讓人感受到睡眠的飽足感,但在生理上對於睡眠的需求其實仍然沒有滿足,這便是為了在面對危險時能夠加以應付而產生的補償機制

以上只是純理論,沒有任何證據或其他人研究支持。
有另一說法為生理時鐘在經過半睡眠、半清醒的狀態結束後已無法分辨現在為何種狀態,因此只好繼續保持清醒。

實驗結束。
感謝 與 的支持與協助叫醒我。感謝 提供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歡迎其他人做出類似實驗或找到相關資料後提出分享。

—20131016
找到大量資料,目前正在整理文獻、設計實驗,預計會在半年內進行長時的實驗。
目前處理問題有:如何測量精神情況、健康等指標。
預計進行4次30分鐘小睡。如圖

維基百科:多階段睡眠
他人的實驗:Sleep cycle experience
敬請期待,歡迎提供建議,有興趣者請聯絡我。

家屋斑蠊之近距離狙擊實驗

前言

這個實驗的由來純粹是剛好捉到一隻蟑螂且最近剛好買了把狙擊槍,實驗內容不是非常豐富,附圖。

射擊目標

家屋斑蠊,學名: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將蟑螂放在紙杯內,避免彈飛蓋上保鮮膜。

射擊武器

AWP,初速約160m/s。

實驗過程

一開始花了些時間瞄準,為增加臨場感,附上第一人稱視角,狙擊距離大約為6~7m。

射擊影片,經過剪接,0:02時第一次射擊,1:13第一次特寫,1:47第二次射擊,2:07第二次特寫。
忘了開麥克風。

 
實驗結果
第一次射擊將他右側炸掉約1/4,第二次炸掉下半部1/3後不再掙扎。
結果圖,點圖可放大。
後記
狙擊槍很重,手很酸
它一直趴在杯子邊緣,瞄準面積很小,加上要攝影,非常難瞄準。
射到很爽。 
-20130815
這次狙擊目標為較常見的澳洲蜚蠊。
射擊場景如圖,將蟑螂放在塑膠袋內,用膠帶固定在白紙上,以便觀察,將白紙固定在紙箱中間,後方是沙包緩衝。
射擊距離540cm。
完整射擊影片,有聲音,請直接跳到2:14第一次射擊,之後連續射擊n發,中間的雜音是上膛聲,射擊到目標時的是沙包緩衝的聲音,命中率約9成。
噁心碎片照
結束後的第一視角
外傳
單純提供初速可能無法理解沖擊力道,因此附上椅子受損照片,厚度約1.5cm塑膠,射擊距離7m。
正面(撞擊面)

背面

特別的是正面並沒有凹洞,撞擊點一樣平整,只是變薄透光或破洞,背面則有同樣大小的凹洞,像隕石坑一樣。估計是沒有材質可以吸收力道的緣故。點圖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