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與導讀 – 到底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我們都說,時間會治療一切;
卻殊不知,時間也侵蝕一切。總是會毀壞的,物質,斷裂與腐壞;
總是會逝去的,青春,悲歡與離合;
總是會遺忘的,記憶,消磨與失序。一場必敗的努力,是否留下一段無悔?
結果論者的立場認為結果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根據結果的收益最大化做決策;過程論者認為結果並非重點,而在於過程內的學習與成長的收益。這兩種立場的差異導致了不同人生意義解讀,但不會改變任何事實。
本篇共約五千字,內容並無任何不實,但因此非常悲觀,破壞了人生的意義與徹底解構不同立場的必敗性,最後提出的解決之道是我們現用的辦法,除了製造情緒與理解本質外沒有任何實質功用。
大綱
- 前言與導讀 – 到底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 過程論
- 結果論
- 結果論的必敗 – 以期望值決策註定要失敗
- 過程論的必敗 – 決策困境與無意義的過程
- 一場必敗的人生 – 不純粹的立場仍是失敗的妥協
- 最後的辦法 – 一個意義最大化的選擇
- 結語 – 演化機制怎麼說
過程論
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事情,假如他沒有好的結果,過程論者會宣稱:心理世界的收益大於物理世界的收益,例如花了大量心力後考試考差了,物理世界上我們的投資時間遠遠不足得到的成績收穫,但心理世界的知識性成長、自我檢討的思考過程,甚至失敗所產生的挫折歷練,都可能是正向的,過程論者認為這些心理世界的收益大於物理世界,因此宣稱過程是比結果重要的。
然而,過程論者的心理世界的收益是無法客觀衡量的,換句話說,我說我超爽,沒有人可以保證我其實沒那麼爽;我說我非常難過,其他人再怎麼能體會情境,也無法確定我難過的準確程度。因此,過程論對應到的是注重心理世界的價值評估,結果論則是對應到注重物理世界的價值計算。
結果論
結果論者會因為考試考差後認為努力白費了,儘管其確實是學到了知識,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結果。結果論者宣稱過程是無謂的,因為凡事都會有結果,到結果再計算其價值才是正確的計算方式,一件事之中的過程成長在這件事內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但學習所得可能在另一件事發揮效用,因此產生結果。舉例來說,本次小考考差了,結果論者可以宣稱留下的知識會在期末考被利用,因此說努力並沒有白費。
但結果論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衡量一件事情的開始與結束,並不是所有事件都有明確的起始點,甚至是重疊、永不結束的。而看待事物的尺度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只看一張考卷,那麼成績或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果;但若我們看學期成績,一張考卷便只是個會影響結果的過程;看到人生,一個學期成績也只不過是一個小過程;跳脫個體看到整個人類族群,一個人的一生也只是族群演化下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再看到整個世界,所有事物都只是一個未知結果的過程。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可以因為演化單位是基因,就以此為尺度嗎?還是因為意識是以個體為單位,而以此為尺度?
結果論的必敗 – 以期望值決策註定要失敗
就算我們可以在人生中的所有決策做出期望值最大的選擇,人依然會死,而這樣完全不利的結果,造成活著本身就是負期望值的事件。換句話說,在任何時刻的最佳決策,變成是消極態度的不做決策(不花費任何成本),或是乾脆去死。(去死是活著沒有意義的強烈說法,事實上要做的應該是不花任何代價的死亡而不是費力自殺)
追求結果的人生等同於追求失敗,這變成是無可避免的。那麼究竟該如何解決這件事?我們只能假裝人生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經過這樣的變換,人生變得有意義,過程中的成長、喜怒哀樂、心流及高峰經驗變得可貴,儘管仍然會死,但人便可以因此活的自在、因此能活的有理由。
為什麼非要做出這個轉換不可?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問題本身:我們非這麼做不可。否則根據推論過程,我們根本不該活。就算一個人宣稱其相信,但他若沒有根據結論從事行為(消極死亡),他本質上仍是不相信的。因此,結果論者整徹底失敗了,因為他們不會因此而死,過程論者得到了意義上的肯定,無論是出於無奈、妥協或本意,我們都只能成為過程論者。
過程論的必敗 – 決策困境與無意義的過程
因為當結果論者註定要是失敗的,我們不願為之,但過程論也不盡完美,一個徹底的過程論者,會落入一事無成的處境。當我們不追求任何實質上的結果時,或許會有意外的結果收穫,但卻比不上成本的損失。舉例來說,當一個徹底的過程論者讀書時,他會學習到大量的知識並得到滿足感,但他卻完全不應該去考期末考(假設期末考不發考卷,他無法檢討),因為期末考是無法得到心理世界的收益的,這個行為對於過程論者來說是毫無意義的(為何要有結果呢?我已經得到知識啦)。因此,過程論者在許多事物上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現實世界中,過程是否真的有意義?結果受過程影響,過程與結果是因果關係,我們評價結果時,便包含進了過程,因此根本毋需再另外評價過程,一個造成失敗結果的過程也是同樣失敗的;一個造就成功的過程,肯定是成功的。很容易得到過程在現實世界沒有意義的結論。
一場必敗的人生 – 不純粹的立場仍是失敗的妥協
既然結果論者會因為人生的結束、過程論者會因為決策的缺陷而必敗。難道我們選擇當個不純粹的結果與過程論者就解決了嗎?通常,我們每個人是部分的結果論者與部分的過程論者,我們都在意一些事物的結果,也在乎其過程,或許對於不同事物其分配的比例不盡相同,但沒有對任何事物持有純粹的立場。
這樣調整過後的信念難道我們解決了必敗的結果?並沒有,我們調整了自己的立場,相當於兩隻腳各站在一個不穩固的基礎上,這時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切入,我們仍然是必敗的。若是各一半的立場,我們看似可以宣稱追求人生的結果並稍微在意之,並且同時也看重人生的過程。但這時問題變成,就算只稍微在意人生的結果,仍會得到一個結果必敗的結論,這些人會轉而宣稱:過程也很重要,所以結果就算必敗仍要豐富其過程,這時我們的決策變成必須追求過程價值的最大化,這時便回到了過程論者的必敗:事實上過程在現實世界根本沒有意義、從事有結果的行為根本沒有價值。
最後的辦法 – 一個意義最大化的選擇
有結果的行為在大尺度下的過程論觀點下,行為有了價值,且被視為是過程的價值,但任意決定我們的尺度是沒有意義的,這相當於是選擇一個「能得到最大意義的尺度來解釋人生」,這時我們所在做的,並不是決策或活著,而純粹是在選擇一個解釋。
事實上,人生確實就是個賦予意義的人生,我們的所作所為,無論其意義價值多大,都是無謂的。因此我們唯一的辦法便是自行賦予其意義,當此事件在物理世界中的價值較大,我們就特別看重物理世界,如經濟收入:我們宣稱心靈疲憊與空虛換來的金錢是划算的;當一件事在心理世界收益較大時,我們便看重心理世界,如考差了的考卷:我們宣稱得到的知識才是重點,忽略實質上的低收益。我們為避免認知失調,在不同情境下給予不同立場不同程度上的分配,在百分之百的過程論到百分之百的結果論內嘗試找一個最令自己滿意的解釋觀點。當我們發現怎麼分配都是沒有意義的負價值時,就換個尺度來看待事物,例如人生:人生必死,因此必敗,所以我們將尺度轉換到整個人類族群,宣稱自己在努力對族群有貢獻,死了後可以留下一些價值。調整尺度幾乎解決了所有人生問題,這是一個解決的辦法,也是一個活著的理由,但根本上,我們仍是徒勞無功的。
結語 – 演化機制怎麼說
我們活著這件事的本質不需要意義,人類更不是演化機制下的一個渺小貢獻,純粹是自然現象。問題發生在我們產生了意識,因此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但又很難看清整件事,卻仍必須活著(不想活著的意識體會徹底被演化機制排除,演化之下根本不會有這種結果),因此我們會賦予各式各樣的意義來讓自己活著,或換句話說,若我們不這麼做,便只有一種下場:死亡並被演化機制淘汰。
演化沒有過程與結果上的區分,因此我們也找不到一個好的尺度看待整個世界,但因為意識體是以個體為單位,我們許多時候可以擴大尺度到個體之上的族群並賦予其意義,這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假裝為了大家更好,因此活著。
但事實上,無論怎麼看,都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我們追求結果或過程、無論如何分配立場的比例,無論以什麼尺度觀察,演化機制徹底凌駕在我們之上,我們只能用賦予意義在演化機制下存在。
後記與感謝
本篇前言的詩是在本篇論點出現後感慨而作的悲傷結晶。
感謝許多曾與我討論到底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的同學:陳孟凱、楊承昕、曾子恩、顧有方、吳信疆、陳奕凱、林曉鳶、空心菜,如有遺漏,煩請告知。
延伸閱讀
到底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20130101,當時我幾近純粹結果論者,但在評估時忽略了感情收益,給了同學看後得到回應,一併附上)
這來自於2013跨年完時,一群年輕人們提議騎腳踏車去宜蘭東北角看第一道曙光,我立馬否定,提出一個理由可能騎到一半就日出了根本看不到,馬上有人說那又怎樣,過程比較重要啊。
從線上遊戲說起好了,雖然我們打怪時「幾乎」都是打死一隻怪才會得到經驗值和寶物。但我必須承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經驗值是在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的,當我們完成了一件事,得到的大多數是成就感,而我們時常追求的便是這道成就感。而為什麼會有過程比較重要的說法,根據我的推測,是因為我們從過程中學到大量的經驗,而這些經驗遠比成就感對未來有幫助,因此經歷過這些事情的人開始體會到經驗值重要多了,因此過程也比結果重要多了。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是我們沒考慮進情況的複雜性,當我們說要從台北騎腳踏車到宜蘭,我們已經可以預測中間的過程,勢必是會又累又冷又飢又渴,而倘若失敗,得不到成就感反而可能換來大量的空虛,你可能會說,那又怎樣,失敗個一次會怎樣,跨年有那麼多,每年都有第一道曙光啊。那我會說,一次失敗不怎麼樣,但你去迎接你知道失敗率很高的一個過程,這真的是明智的嗎?如果你的人生快進播放,你做了一堆期望值很低的事,那累積起來,你的人生不就是個價值很低的人生嗎。
回過頭來,過程主要是獲得經驗,經驗對未來較有幫助,結果主要是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對當下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較有幫助。所以在決策的過程中, 我們理當考慮進到底需要的是什麼。舉例來說,也許有人不會騎腳踏車,那這段過程對他來說再怎麼樣都可以練習騎到腳踏車,這樣經驗是的確有用的。但如果我已經很會騎腳踏車、我也已經有能力認路走到任何我想到的地方,我認為在這當中學不到什麼,這樣的經驗對我來說就是幾乎沒有幫助,也就是說這過程其實對於我的意義是不大的。
因此我認為結果「在這情況下」遠比過程重要。
當然,我並不否定在其他情況下很有可能經驗比較重要。像是我就很支持打工一個月後馬上換工作,因為一個月是經驗值變化率成長到最高點時,而也可以拿到一個月的薪水,成就感自然不在話下。這種情況的確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是為了經驗。
還有,雖然我認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結果比較重要,但我並不否定不顧一切、不想太多就去做的行為,也就是不分析利弊、不分析自己可以得到多少經驗多少成就感, 這叫做幼稚。而我完全不否定這樣的行為。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預測過程中到底會不會得到經驗,如果發生了意外,很有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經驗。這同時也是幼稚的重要性。
最後,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沒有針對性,只是我馬上想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在高中三年校排永遠是第一,各樣成績表現十分優異,但你卻只考上了一個沒聽過的鳥大學,你在心裡會真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嗎?可能在其它熟識的朋友看來,你是很強大家都不會否認,但你自己,如果這真的發生,你真的會覺得你成功嗎?
最最後,一開始打lol時,赫然發現sup可以不打怪在旁邊就吸到經驗,這讓我震驚了非常之久。陳孟凱回復:宜蘭對我來說就只是給我們一個方向往前騎而已 有沒有看到曙光我不在意 早有預期去了也看不到東西 最後太陽升起騎到了哪裡就到哪裡 因為這不是一個人在做的事 路程中不可能就只是各騎各的 我想得到的就是在這途中跟身邊的人的交流相處 而且跟不同的人去也有不同的感覺 也許你會說那為什麼不從平常生活中得到這些就好 難得有個幾個人都有意願的事我覺得就是值得去做 中途折返了 空虛嗎? 一開始幾秒而已 騎回去的路程也同樣有互動 而且晚上騎車本來就有一定風險 回程並沒有什麼不好 除非眼中只有結果 身邊是誰做了什麼事都不在意 過程可能只是一塊空白 如果是這樣 不如就自己去就好 再說如果真的只是為了看曙光我就不會去了 就像如果只是看煙火我也不會去 本來鐘力洋有找我但我原本說要看書 如果只是看煙火我也看過好多年了 就是因為有他們這麼多人在我才決定要去 我想情形是類似的
—20140701
柯文哲2013Ted演講,裡面提到他所認為的人生意義。
於16:35:「人生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追求意義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