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實驗

純氧自殺

這是由很久以前(幼稚園時)在百科全書看到的靈感得來,再加上一些國中的知識。
首先在印象中,百科全書上寫的是「深呼吸也可以自殺」。

首先解釋引發人類呼吸運動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所以當腦幹感應到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就算當時含氧量很高還是會造成呼吸急促。 來自知識+
但這還不至於解釋為何吸入過多純氧會死,是因為「擴散作用」,當空氣中沒有二氧化碳而是接近純氧的狀態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自空氣中,這時候二氧化碳就是死因了,因為血液中沒有二氧化碳呼吸速度也會減慢到幾乎沒有。 來自知識+

根據氧化的概念,過濃的氧氣會造成人體快速老化,產生許多過氧化酶以及自由基,兩者的知識請自行搜尋,許多保養品、化妝品都在「抗氧化」,因此可想而知吸入純氧同時也是反保養的效果。

講了這麼多理論,先談談以前我的人體臨床實驗,受試者是:我。
日期是2006.11.6,半夜睡前,以下敘述為2006.11.7的文章以我現在的語言重新敘述版本。
躺在床上用最自然輕鬆的方法,閉上眼睛,慢慢的深呼吸,每次要五秒左右,中間沒有間隔,不吞口水不必嘴巴。
就這樣三十幾次,基本上完全沒有任何快死的感覺,呼吸沒有變快倒是有一點變慢(這應該是正常反應)。不過蠻痛苦的,嘴巴會很乾,有興趣的人自己試試,深呼吸也是很累的。

回到理論,空氣中21%的氧氣很明顯不至於至人於死,但也或許是次數不夠,麻煩有興趣者試試,若是還活著請提供給我思考,死的話記的先寫遺書讓我知道或死後來找我也可。
就我所能理解的範圍,應該是濃度的不足,因此準備去買幾罐氧氣瓶試試(若有人有的話請通知我),但為了讓大家知道我的實驗結果以免後人重蹈覆轍,我會盡量保持不死。

這不是教你自殺,敬請期待,再補充。

—980722
在yahoo拍賣買了三罐純氧氣瓶花了460,請靜待我還活著的好消息。
要寫的這麼詳細只是以防萬一有個一萬我無法向大家說明不能吸入純氧以免前人死了後人也死。

—980723
突然想到氫氧火,既然都找到純氧了,就順便玩個氫氣吧,但是竟然找不到氫氣筒,或許是太危險,所以打算自製,尋找鹽酸中,誰有請提供?

—980803 下午
終於買到鹽酸了,但是鋅粉卻缺貨,找了鋁箔包和鋁罐,產生出來的不知道是什麼只是一直冒白煙,有人知道生活中有什麼易得的金屬嗎?

—980803 傍晚
請問有誰有辦法將收集起來的氫氣加壓然後做成打氣筒那樣?因為直接將氫氣和氧氣混合在一起稱做找死,目前缺:火材、實驗用廣口瓶、鋅片或鋅粉,但是好像偏離主題了,期待氫氧火。

—980803 22:58~23:02
經過剛剛費時四分鐘的實驗,先在此聲明,我還活著。
首先我照著氧氣瓶的說明,將蓋子遮住口鼻,就像氧氣罩那樣,然後吐氣(因為要開始吸氣了),按下去(就像要噴殺蟲劑那樣),吸一口氣,竟然頭暈了,就是眼前一片黑那樣,也許是第一次用的關係?還有一點塑膠的味道(雖然瓶身畫的是森林)。接下來就用正常速度呼吸,吸氣時按著,呼氣放開,這樣大概持續了100多次,倒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結束後卻有點喘不過氣的感覺(呼吸要比較大口),就這樣實驗至時告一斷落,或許下次做個打球後吸氧氣的實驗。
總之,我沒死。

—1000211
感謝網友瞧楚提供的資料,大約半年前我問過生物老師這類的問題,那時後獲得的答案也是不會因為不做呼吸運動而死亡,但是一直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原來關鍵字是氧中毒,請參閱這篇,氧療與保健,以下為引用。

大氣中氧氣約占21%。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經過漫長的進化適應,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已經適應了正常氧含量的環境。如同缺氧打破了人體自身代謝平衡一樣,攝入過多氧氣也會打破人體自身代謝平衡。但是,人體對富氧環境的耐受能力高於其他動物,而且高度富氧的自然環境幾乎不存在,攝入過多氧氣的機會極少。直到高壓氧問世以後,醫學界才發現和證實了過度攝入氧氣的副作用氧中毒。

使用密閉式呼吸面罩吸入高濃度氧(60%以上),而且超過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高壓下吸氧超過一定時間,就會引起氧中毒。例如,在2個大氣壓下持續吸氧2小時5分鐘,可以出現抽搐;在3個大氣壓下,出現拍的時間僅是37分鐘;在2.5個大氣壓下持續吸氧7小時48,在3個大氣壓下持續吸氧6小時20,可使肺活量減少10%,此時的主要症狀是深吸氣時感胸痛,並伴有咳嗽。

這是由於過量吸入純氧,使20多種含羥基(SH)的去氧醇和輔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以至滅活,因而嚴重影響與氫的轉移有關的代謝過程。過量吸入純氧,還會明顯影響三酸的循環,細胞粒腺體中的氧化磷酸化體系被破壞,影響高能磷酸基團的生成過程。還會在被作用的組織中,過多地產生出游離氧。

由於過量吸入純氧,血漿中溶解的氧已經基本滿足了組織的需要,與血紅素結合的氧基本不再解離,因而影響了相當一部分二氧化碳的運輸和排出,促使組織中二氧化碳積聚,酸度增加,也影響正常代謝。

氧中毒造成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會對全身身體產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的損害。由於各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通常只突出表現在肺及其他表面粘膜、毛細血管;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組織損害,還可以不同程度地造成腦神經和肺部、眼睛的損傷,也有造成溶血的可能。

氧中毒的臨床症狀是:臉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噁心,甚至抽搐;腳痛,咳嗽,呼吸急促。有些患者出現細胞溶血。孕婦發生氧中毒,會使未成熟嬰兒出生後視力下降。

常壓下吸氧,無論使用單鼻塞吸100%純氧,或是使用密閉呼吸口罩吸濃度低於70%的氧,都是十分安全的,吸氧時間不必限制。如果使用密閉吸氧口罩100%純氧,要在24小時內暫停吸氧4,每次1520分鐘,間歇時間只吸取空氣。需要注意的是,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吸取高濃度氧的時間和濃度應遵醫囑。

常壓下用鼻導管吸氧,是不可能引起氧中毒的。這是因為,在常壓下用鼻導管吸氧時,由於鼻導管僅置於一側鼻孔中,而且流量較低。呼吸時,一個鼻孔吸進純氧,另一個鼻孔吸入空氣,在鼻腔混合後,氧濃度不會超過50%,所以是很安全的,決不會引起氧中毒。因身體缺氧而給予吸氧治療的患者,更沒有可能發生氧中毒。我們在多年的醫療工作中,從來未見到在常壓吸氧中出現氧中毒的患者;甚至在高壓氧艙中治療的患者,只要嚴格掌握高壓氧的壓力時程極限,也極少出現氧中毒的病例。

整理過後得到的結論:死亡的原因有:粒線體中的氧化磷酸化體系被破壞(這我不是很清楚,大概和ATP分解成ADP的過程有關)、氧氣占據紅血球中的血紅素無法排出二氧化碳。

如果依照我原來實驗的方式,我可能要連續吸24小時之後才會出現輕微的咳嗽。

那麼此篇的更新告一段落,十分感謝。

氫氧火(計畫中未完成)

因為之前純氧的實驗所需去買了三罐氧氣瓶,因此產生氫氧火的想法,目前鹽酸、鋅粉、氧氣瓶皆以備妥。

暫時的問題是,產生出來的氫氣若是以排水集氣法蒐集到之後,要如何加壓或想辦法讓它噴出與氧氣瓶的純氧接觸?氧氣瓶本身已有加壓因此只需將管口延長,但氫氣要如何加壓呢,這是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

本來想直接將鈉放入水中產生氫氣,但價格實在太高,鋅粉280,鈉800。

基本上這個實驗是依照純氫與純氧接觸時會爆炸的原理來做的,有一篇故事是利用氫氣筒與氧氣筒連接在一起做成的高溫火焰槍,靈感便是由此而來(題外話:蠻好看的小說「食腦記」這是其中一段),但是基本上氫氣筒內的壓力都是非常高的,以我的能力範圍沒有辦法單純的將搜集起來的氫氣加壓,還希望有人可以提供辦法。

若是將氫氣放到針筒中也是可行的,但實際買的到的針筒容量都太小了,直接加壓也很危險,用手靠近也會有被燒的到風險存在。到底還有什麼辦法呢?請大家給點意見。

閃光彈(9/5第三版未完成)

今天買了鎂粉500g,花了600元,打算自製閃光彈,目前正在籌劃。
原本想依照小論文的格式來寫,但是發現實在是太簡單又無趣,因此再考慮。

首先需要導火線,因為不太可能像標準的閃光彈內附火藥以拉開插銷的方式點燃,因此需要導火線來引爆,目前打算先以最普遍的棉線開始試驗,但估計燃燒狀況不會很好,因此需要可燃液體例如汽油,打算先以沙拉油之類的液體來試驗。
接下來是容器的問題,若是以玻璃之類的易碎物品來做可能就變成手榴彈,因此打算先以紙來包覆,也可以增加燃燒溫度來點燃鎂粉。

目前需要有人幫我攝影以及準備滅火器防止意外。
需要可燃的黏著劑、火焰槍、可燃液體、墨鏡一副以及勇氣與心理準備。
靜候好消息,成功後會再寫一篇完整的報告,模仿科展格式。

—980823 第一版(含影片)
今天實驗發生了極大的進展,基本上我忠於寫實驗日誌的格式,就讓我用順敘法。

一、準備:
1.人物成員:我番茄、 小杰
2.日期時間:2009/8/23 8:30。
3.實驗地點:立體停車場七樓某樓梯間。
4.材料及器材:
(1) 材料:蠟燭、葵花油、鎂粉、報紙、像尼龍線的棉線、保利龍膠、膠水、火材。
(2) 器材:打火機、超級小刀、寶特瓶、手機(攝影機)。
(3) 其他:富有熱忱與動力及充滿好奇的熱血兩枚。

二、實驗開始:
1.製作引線:
(1) 直接燃燒尼龍線(事後發現不是棉線),產生捲曲狀,無燃燒(圖一)。
(2) 將尼龍線上包覆蠟油後燃燒,發現只有蠟油溶化沒有進展(圖二)。

. . . . . . . . . . . .(圖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二). . . . . . . . . .

(3) 將尼龍線浸泡葵花油後燃燒,完全沒有任何著火現象。

2.燃燒鎂粉測試:
(1) 直接將鎂粉放在湯匙上用打火機加熱,不管是燃燒湯匙或是直接燃燒鎂粉皆無發生反應。
(2) 推測為燃點高、打火機溫度不夠,擬出購買火焰槍方案。

3.第一、二次試驗:
(1) 先將報紙包住鎂粉,直接燃燒報紙,鎂粉幾乎沒有產生燃燒,有少許綠色火焰。
(2) 重複一次,一樣的狀況。
(3) 探討:原以為綠色火焰是鎂粉燃燒的過程,且鎂粉表層有發現顏色變淺,但試驗後發現單純燃燒報紙也會產生綠色火焰,因此排除此推測。

4.第三次試驗:(影一)
(1) 將鎂粉舖平在報紙上後蓋上一層報紙燃燒,順利燃燒鎂粉,產生一些白色光芒。
(2) 證明第一次失敗原因為接觸表面積問題。
(3) 需要報紙引燃不可直接加熱鎂粉。

5.第四次試驗:(影二、三)
(1) 將葵花油及鎂粉混合攪拌均勻並倒在報紙上再蓋上一層,剛開始只燃燒報紙無任何現象。
(2) 3分14秒後葵花油順利燃燒,並陸續成功燃燒許多鎂粉,持續10分41秒。
(3) 因為葵花油一開始為冷的,無法沸騰燃燒,因此需要加熱3分鐘後才可以燃燒,過程中發出炒菜的油煙聲。
(4) 因燃燒速度過慢(要先加熱才可以當燃料),排除使用葵花油的方案。

6.可燃黏著劑試驗:
(1) 購買了膠水及保利龍膠,目的為黏著鎂粉於報紙上(以免擠成一團減少反應面積)、及希望附帶助燃效果。
(2) 膠水:塗上膠水的報紙比未塗膠水的更難燃燒,放棄此材料。
(3) 保麗龍膠:塗在報紙上後只點燃報紙的一角便在一瞬間整個報紙著火(並有”轟”聲),此為極佳的助燃及黏著劑,成功!

7.第五次試驗:(影四)
(1) 先在報紙上灑上一層薄鎂粉,再塗上一層保麗龍膠,再灑上一層鎂粉後將報紙揉起來(保留空隙)成火種形狀,直接由底部點火。
(2) 一開始燃燒很順利,但無鎂粉起火的現象。
(3) 54秒時火焰瞬間增大,發現鎂粉劇烈燃燒。
(4) 1分42秒左右時產生大量黑色紙灰,並由空氣中迅速擴散至整個樓梯間。
(5) 2分5秒時火焰便小、紙灰逐漸減少並沉澱,用小刀及蠟燭撥開表面又再度燃燒,白色光芒也增多。
(6) 持續燃燒至5分21秒火焰熄滅。
(7) 此次實驗十分成功,獲得突破性的進展,閃光彈原型出現。

三、結果及檢討:
1.本次實驗進展極大,獲得收穫:
(1) 發現鎂粉必須平鋪於報紙增加表面積。
(2) 發現保利龍膠可當接著劑,並產生助燃效果。
2.失敗處:
(1) 引線製作皆失敗。
(2) 葵花油類無法增加效果。

四、結論及計畫:
1.引線部分:
(1) 火花引線:到煙火工廠購買專用引線,此為第一方案。
(2) 火種引線:購買棉線並塗上保利龍膠,此為第二方案。
2.助然部份:
(1) 準備購買汽油以增加溫度及瞬間燃燒火焰。

五、感想及心得:
嗯,實驗獲得的感動很多,無法一語道盡,因此感動部分省略。
這次的實驗過程十分充實,過程中也克服了許多困難,並比預計進度更快,也有順利攝影下各精采畫面,惟手機攝影效果不好,無法忠實錄下原場畫面,此為最大的遺憾,稍後便會將所得的影片上傳。
因為這次的實驗並不是一次就成功,因此還是需要許多人的協助及建議,我們需要一些人提供意見,例如閃光彈的包法或各種燃料等等,有意見的十分歡迎提出。
在這邊也要感謝小杰的熱心及金錢奉獻購買報紙及打火機等各種材料,此次實驗為兩人功勞我只是作為代表發文。

六、影片部份:
因試驗過程較長,避免觀看影片過於無聊,附上各時段介紹歡迎自行跳轉。
1.第三次試驗(影一):
一分鐘後開始穩定燃燒,三分半時用小刀撥開產生白色光芒並持續至結 束。

2.第四次試驗(影二、三)
影二是前半段燃燒,因為葵花油還尚未燃燒起來,因此十分無聊連我都不想 看,但還是放上來做為紀錄。

影三是後半段,中間間隔不到30秒,因發現葵花油突然大量燃燒因此繼續拍攝,5秒時火焰增大(背景變黑為自動曝光錯誤請見諒)後逐漸變小,4分鐘左右火焰再度增大( 因翻面),6分45秒時火焰又變大,7分鐘左右時鎂粉燃燒增加,10分鐘後逐漸成為灰燼。

3.第五次試驗(影四)
影片一開始可以很明顯看到原型(大火種形狀),34秒後燃燒狀況穩定,52秒後增大並陸續成功燃燒鎂粉,1分12秒後鎂粉大量燃燒並產生大量紙灰(攝影方向改變是因為 感到恐怖),2分鐘時火焰變小,2分33秒用蠟燭撥開又產生許多白色光芒,4分50秒後逐漸變為灰燼。

感謝各位觀看,旁觀實在有點無聊,當事者才可以體會什麼是刺激,並不強迫要看,請勿逼自己看以免喪失興趣。

—980827
今天成功買到引線,在某地下爆竹工廠買的,聽說是混上火藥的, 實在很刺激,期待下次可以活著回來發文。兩條並聯一次買50公尺,500元。
附上照片。

—980828 第二版(含影片)
剛剛簡單做了引線的測試,可以順利引燃,放上影片與一些過程,因為是在晚上且沒有燈光,因此用手機的LED拍的,效果不太好。
因為買的時候老闆有在三叮嚀要用兩條並聯(這是還沒並聯過的),但是基於不怕死的立場,我選擇試驗1~3條並聯的效果。
1.一條:
燃燒很迅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現象。

2.兩條:
這是把它纏在一起的樣子。

原本以為兩條速度會減慢,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差別,這次燃燒比較久是因為比較長。

3.三條:
三條纏在一起,後面故意把它分開是想測試燃燒速度會不會變化。

或許是改變太小,觀察不出來有何變化,倒是變成三點火光。

—980830 第三版
簡單的說明一下這次做的實驗,因為這次已經熟能生巧,所做了很多組,就放幾組代表性的上來。

第一組:測試各種變因,下次補上順序及變因。
變因(補):汽油少、保麗龍膠多、鎂粉多、報紙多、標準對照組(這是1分鐘後由左而右的順序)。

氣油少:氣油少不易點燃。
保麗龍膠多:保麗龍膠一開始燒不起來卻可以持續甚久。
鎂粉多:鎂粉多寡則沒什麼影響
報紙多:報紙多吸收的汽油相對較多因此一開始燃燒較旺盛

第二組:測試油類的多寡。
變因(補):汽油多報紙多、汽油中報紙中、汽油少報紙少(由左而右)

很明顯汽油多較易燃燒、報紙多則可以燃燒較久。

結果及結論:
1.保麗龍膠:多的話可以增加穩定性,少的話會增加速度。
2.報紙多寡:沒有很大的影響,沒有的話則是燃料不夠燃燒時間過短。
3.汽油多寡:多的話會比較好燒起來,但是如果沒有報紙或保麗龍膠會沒辦法將鎂粉燃燒起來(時間不夠)

簡易製作辦法概論:
1.先將報紙上蓋上一層保麗龍膠。
2.將保麗龍膠抹平均勻。
3.再上面鋪上一層鎂粉,盡量保持平坦。
4.將報紙揉成球狀,勿太結實。
5.讓報紙充分吸收汽油後放在報紙上方中間。
6.黏上導線(可省略)。
7.將報紙以汽油紙球為中心包覆,若無導線要露出汽油紙球。

用手上的材料沒辦法在時間穩定與成功燃燒鎂粉取得平衡,加入保麗龍膠或報紙都可以成功燃燒鎂粉,但是會將時間延長(最短紀錄15秒),沒加油則是很難燃燒起來。或許需要瞬間的高溫才有辦法快速點燃鎂粉。

有空再去查資料,有線索者請提供,此紀錄還不完整,有時間會再補充。

—980905
補充:上次的實驗中有一個很大的進展讓我產生一個莫名奇妙構想。
請看第二組影片2分33秒,在上面加水冷卻可以瞬間產生亮光,那些都是室溫自來水,第一次看的這亮光時真的有瞬間看不到東西的情況發生。
因此根據此結果,可以將閃光彈引燃後丟一顆水球,便可產生暫時失明的效果。

根據知識+,這似乎是違法行為?
也查不太到任何相關資料,小政學長說有書,但是要在軍事重地才拿的到。

有人有辦法或想法或方法歡迎提供,有書有知識有作法有能耐也歡迎。

原來要大陸網站才有..
再根據百度,也許要混上低燃點火藥?或許可以去做個火藥出來。
天涯問答裡提到混上鋁熱劑,呃,這是?
中國國防科技論壇,這是庫存頁面,裡面有提到更詳細的方法,但是是用鋁加上自製火藥。

會再研究。


維基百科:火藥
黑火藥是用硫磺粉和木炭粉(主要提供碳)以及硝酸鉀(主要提供氧氣)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硝酸鉀75%、硫磺10%、木炭15%)混合而製成的。
最佳比例則應該為硝酸鉀74.64%,硫磺11.85%,木炭13.51%以重量為比例計算。 不過上述的75,10,15比例則還是現在的工業生產標準比例。
這種辦法主要是產生大量氣體,可以推進物體,或是作為點燃用。
而煙火或爆竹内也有相同的黑色火藥,但個人偏向於自製,或許可以考慮在開個實驗作火藥或硝化甘油之類的。

鋁熱法也可產生大量亮光:維基百科。鋁熱劑:鋁熱劑指鋁和金屬氧化物的混合物,一般指鋁和氧化鐵的混合物(比例約為1:2.95)。
此方法暫時保留,因為危險度更高且不易點燃。

因為時間關係暫時不會有新進度,請期待。

胰島素與睡眠對記憶之影響實驗探討

前言
        此篇是富有實驗精神並含有少量價值之紀錄性學術文章,旨在分析「飯前」、「飯後」、「睡前」對於記憶力之影響,建議首次觀看者直接跳至文末之「實驗結論之結論」,內文敘述複雜且白話,若對結論之由來有興趣請繼續觀賞內文,謝謝。
摘要與動機
目前新興研究證實胰島素對記憶力有幫助,有望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但相關的研究仍非常少皆處於起步階段,是否對人體的記憶有有效幫助仍不可確定,因此本人決定利用被單字的同時實驗是否胰島素對記憶力真有幫助。且睡前記憶一向被強調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否有實驗證實也無從得知,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實驗,希望可以得到有效的結論。
實驗設計
將部分單字分成三等分,每日於晚餐前(19:00),晚餐後(20:00),睡前(21:00)30分鐘,記憶的方式則是將英文單字寫在單字卡上,背面寫上中文。因許多因素無法取得大量吸入用胰島素,因此用飯前代表較少量的胰島素,飯後代表較大量的胰島素,且每個時段開始背單字前皆先記錄血糖濃度,並持續至完全背完所有單字為止。
實驗過程
為了讓背單字較有效率,我使用個人較常採用的不斷複習的方式,簡單說明如下,因單字寫在單字卡上,三疊同樣高度基本上表示三等分同樣分量的單字,且事先已完整打亂,且內容皆為確定尚未背過且不熟悉的單字,單字程度大約是高中七千單字依難度分六級制的第六級。
完整背完所花時間分上下半部,上半部首日為將第一疊全部完整背過,對照後面的中文,已背起來的留在原來那一疊,未背起來的放到下一疊。第二日將前一天未背起來的繼續全數背過一遍,依照相同方法再分為兩疊,持續10天分成12(因時間因素,第10天連續重複3天份),進入下半部分。下半部分首日先將12疊兩兩合成一疊變為6疊,第一天將6疊全部背過一次,已背起來的放到上一疊(較前面的),未背熟的放到後一疊,相當於重整全部6疊。第二天依相同方法處理,但因第一疊皆為較熟的單字故忽略,第三天忽略第二疊以前,第四天忽略第三疊以前,而後第五天又改為忽略第二疊以前,類推,看圖較能了解。
實驗結果與解釋
血糖變化較為浮動,但多數皆在平均值正負兩個標準差之內,且忽略會影響數據判讀,故採原數據使用。如圖

因平均值仍符合飯後>睡前>飯前,故對應成胰島素應有一定的準確性及參考價值。

Start」、「Final」表示開始、結束時的總單字量,「Start 2」表示下半部開始且將531日的12疊合成6疊。614日至73日間仍有記憶然頻率較高且不規則故忽略數據,73日為記憶完成之數據,僅剩餘兩疊,第二疊表是較晚背熟之單字。縱軸表單字量(相當於每一疊的高度),右側數字表示第幾疊。
10’’’則表示8’’’9’’’10’’’之總和,因飯前無9’’’10’’’,且數量皆不多,為方面統計與分析累加計算。

實驗結論
一、因數據及實驗進行的方式較複雜,個人認為沒有完全正確的解釋方式,故以下以不同觀點解釋以上實驗結果。
1.     單看最後一疊如10’’’:飯前明顯最好。
2.     以任意位置分割為已背或未背:飯前效果最好。
3.     討論每日記憶量: 如上圖,飯前效果最佳。
4.     討論每日記憶量之穩定度:如上同,飯前最佳。
5.     單看記憶完成之數據(7/3):飯前等同於飯後最佳。
二、總結論為飯前效果最好。
三、理論解釋:
極有可能為正增強所產生之效果,而造成此增強作用之來源便為食物。換句話說,背完單字後的進食鼓勵了背單字的行為,或無形中增加了心理上對單字的吸收度。然此種結果無法由生理上解釋。
此結果亦不可解釋為胰島素對記憶毫無幫助,而應解釋為正增強之效果遠大於胰島素所產生之效果,而這有可能起因於胰島素量不足或個人因素等。
而睡前之記憶效果雖幾乎為最差,但亦不能解釋為睡前記憶是不明智的選擇。
個人認為此實驗非常不完善,沒有完善的對照組及大量數據,個人心態對於實驗結果影響會特別的大,且解釋方式過多,因此僅供參考。
實驗結論之結論
主觀來說,記憶效果飯前>飯後>睡前,僅供參考。
文獻、參考與感謝
感謝 提供正增強之靈感來源
增強 維基百科 
大腦也會得糖尿病? – 科學人
 

後記
此次實驗並不是很成功,但結果確實出乎一開始意料且差異頗為明顯,而此文中之數據分析則異常的複雜,約花費八小時整理、計算與轉換成表格。且由結果推至結論花費許多時間,雖然結論能簡單從圖中得知,但仍有許多不同的切入方式,所幸各種切入方是所得之結論十分統一。
期待有下次機會讓我設計更完整的實驗,也歡迎各位提供類似資訊或親身體驗。

—20140417 

糖吃太多會變笨?

小朋友可不可以吃糖?糖吃太多會不會變笨?大人也會嗎?

西方的典型垃圾食物會不會讓人越吃越笨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UCLA 的科學家讓老鼠喝高果糖水、然後吃缺乏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結果發現,老鼠在迷宮表現上明顯變差。

但是,為什麼喝糖水會變笨呢?

因為喝了太多高果糖水後,身體必須分泌大量胰島素來把葡萄糖運送至肝臟、脂肪和肌肉細胞中。在長期喝高果糖水的情況下,身體中胰島素可能就會長期過量,並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 (也就是說,細胞對胰島素不再敏感啦!就跟吸毒最後得越吸越多才有感覺一樣)。

而好死不死,胰島素剛好跟學習與記憶也有關係。(胰島素和記憶的關聯是最近才找到的。例如,在記憶力退化的阿茲海默症病人腦中,胰島素和受體數量都比正常人少很多。而且,一般人在吸入胰島素後,記憶能力也會馬上增強!)-— 咦!那以後考試前不用抱佛腳了,改吸胰島素?(誤)

總而言之,就是糖吃太多會導致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而當海馬迴(腦中與記憶有關的區域)中的細胞也產生胰島素抵抗現象時,就無法再正常學習記憶,下場就是變笨。

唯一的一絲希望是,在飲食中補充 omega-3 脂肪酸,可以稍微補救喝太多糖水所造成的傷害(但無法完全彌補)。所以,還是別給小朋友吃太多甜食,尤其是用高果糖漿調味的垃圾甜食,若小朋友硬要吃,記得補充 omega-3 (如魚油和堅果)喔!

註一:Agrawal R, Gomez-Pinilla F. (2012).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brain: deficiency in omega-3 fatty acid exacerbates dysfunctions in insulin receptor signalling and cognition. J Physiol. 590(Pt 10): 2485-99.

註二:Benedict C, Hallschmid M, Hatke A, Schultes B, Fehm HL, Born J, Kern W. (November 2004). “Intranasal insulin improves memory in human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9 (10): 1326–34.

from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澳洲蜚蠊之體驗低氣壓實驗

澳洲蜚蠊,學名:Periplaneta australasiae,蜚蠊科。

摘要與動機: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虐待蟑螂的酷刑,如「蟑螂酷刑30大法 – 深藍論壇」,其中提到針筒法:
「●針筒法
把蟑螂敲昏以後塞到針筒裡面
然後慢慢的壓下去(先不要壓死他唷^^)
然後把針頭堵住
接著慢慢的往上拉……拉……..拉………(對氣壓有概念的應該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吧一v一) 」
稍微搜尋一下後沒有找到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且因緣際會遇到一隻蟑螂,於是順手買了針筒來做這個實驗。

實驗描述與介紹:將活蟑螂放進針筒後壓至最小體積,保持蟑螂不死,用修剪過的橡皮擦堵住洞口後再用保麗龍膠封口後靜置,固定住針筒後往外拉開活塞使體積擴大,根據波以耳定律氣壓與體積會呈反比變化。
且事先已經過相同封口方法做測試,拉開針筒至最大體積後保持一段時間放開仍可回復至原體積,證明是幾乎完全密封。
根據計算,拉至最大體積時的氣壓約為1/6 atm=0.167 atm。

實驗影片:

實驗結果與感想:到最後蟑螂仍然沒有死,只是活動力減低了,且查資料後發現網路上宣稱蟑螂可在真空中存活30分鐘,請參照「蟑螂為何叫小強呢? – 百度百科」。
於是我最後把它壓死了,擠出來的液體大約有2~3ml。

參考書籍:昆蟲圖鑑,遠流出版社,張永仁、朱耀沂,1998年初版。

-20130815,修正澳洲蟑螂」應為澳洲蜚蠊 」。